根据《左传》的记载,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夏启,在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康。然而,太康沉溺于荒淫的生活,导致朝政腐败。东夷的穷国首领后羿趁机发动政变,成功篡夺了夏朝的政权,这一事件被称为后羿代夏或太康失国。 在后羿掌握了政权后,他与太康一样,过度纵欲,治理腐败,导致民生困苦。最终,后羿的部下寒浞发动政变,取而代之,开始对夏后氏展开追杀,整个夏朝的权力发生了剧变。 若干年后,太康的侄孙少康长大成人,开始整合残存的夏后氏族人,并联合反对寒浞的部族。经过一番努力,少康最终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一事件被称为少康中兴。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国学者开始质疑中国古代史的真实性,甚至怀疑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因此,夏朝初期的后羿代夏也遭到了部分学者的怀疑。那么,后羿代夏究竟是历史的真实事件,还是后人虚构的传说呢?通过河南的考古发现,确实有证据表明,夏初时期东夷的部落曾经攻打过夏朝的统治者。 在对夏朝的考古研究中,至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是二里头遗址。这座遗址的地理位置符合历史记载,位于伊洛之间,且发掘出来的城池具有王朝气象,显示出二里头曾是夏朝时期一个强大的都城。 然而,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二里头遗址显示出广域王朝气象的时间主要是在夏朝中后期。因此,二里头只能被认为是夏朝中后期的都城,之前的夏朝则处于地方政权的阶段。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夏朝中前期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在河南郑州洛阳一带,分布着多个距今大约3600到4100年的遗址。其中,最早的遗址是王城岗遗址,其次是新砦遗址,最后是二里头遗址。 1970年代,在河南郑州新密市刘寨镇的新砦遗址被考古学者发现,这一遗址的面积大约有100万平方米。经过2008年的最新碳十四检测,研究表明这一遗址的时代为公元前2050年至前1750年,属于夏朝中前期的遗址。 新砦遗址的特征,尤其是它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历史空白,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指出,新砦遗址不仅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晚期,还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其文化特征,尤其是含有山东龙山文化的元素,表明它的发展可能是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过渡而来。 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究认为,位于河南新密市的新砦遗址,很可能就是夏朝开国君主夏启的都城。因此,可以推测,新砦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朝初期的都城,甚至可能是夏启的都城。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夏朝逐渐迁都,最终定都在二里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砦遗址中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东夷文化的体现。上个世纪,考古学者在新砦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器盖残片,这块残片上刻有饕餮纹和兽面纹,这些装饰图案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随后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带有东夷文化元素的器物,进一步证实了山东东夷文化曾经进入中原地区。这些发现表明,东夷势力曾经占据中原,而夏朝初期,东夷对中原的控制也与后羿代夏的历史事件相关。 因此,古代史中的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并非历史学者杜撰的故事,而是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后羿的箭射的,不仅仅是太阳,也可能是夏朝与太康的关系。 事实上,夏朝前期东夷与中原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东夷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实力的部落,根本不愿意甘心臣服于夏朝。东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8500年前,经过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发展阶段,尤其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东夷的势力遍布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从夷字可以看出,东夷部落的箭术非常强大,实力不容小觑。 在尧舜时期,东夷的代表人物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后来被大禹选为继承人。然而,伯益在与夏启的权力争斗中失败。这场权力斗争可能正是后羿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也反映出东夷与夏后氏的矛盾逐渐加剧。 或许正是因为与东夷的战争,夏朝在中前期频繁迁都,未能展现出强大的王朝气象。直到少康中兴,击败了东夷,定都二里头后,夏朝才真正开始让诸侯臣服。总的来说,夏朝初期东夷与夏族的权力斗争、新砦遗址中的东夷文化元素等,充分证明了史书中所记载的后羿代夏并非虚构。既然后羿代夏事件真实存在,那么夏朝是否也是历史的真实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