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这个名字,在东北亚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深远,它起源于公元前37年左右,那时候一个叫朱蒙的首领率领貉人部落从扶余地区迁徙出来,在鸭绿江流域的长白山脚下建立了第一个聚落。这个部落最初只是个小规模的氏族联盟,靠狩猎和初步的农耕维持生计,但很快就开始向周边扩张。貉人本就以勇猛著称,他们的弓箭和骑术在当时算得上顶尖,朱蒙的继任者们逐步吞并了附近的沃沮和濊貊部落,这些小族群被整合进来,高句丽的版图从鸭绿江中游延伸到辽东一带。
进入西汉时期,高句丽的命运开始和中国中原纠缠在一起。汉武帝元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08年,汉军灭掉卫氏朝鲜后,在当地设乐浪郡和玄菟郡,高句丽的领地正好夹在中间。汉朝把高句丽当成羁縻州,册封其首领为侯,名义上归玄菟郡管辖,但实际给了他们不小的自治权。高句丽人从汉朝学到不少东西,比如铁器冶炼和城墙筑造技术,他们用这些来加强防御,部落首领们也开始自称王,逐步脱离汉的直接控制。到王莽篡汉的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高句丽不堪重税和劳役,发动大规模叛乱,杀了汉派来的侯驺,东北亚一下子乱套。王莽气急败坏,把高句丽改名叫下句丽,但这改变不了高句丽的独立势头。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高句丽正式获封王爵,从此摆脱了中原的羁縻,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段时间,高句丽进入起步阶段,国王宫在永初二年起,联合鲜卑和濊貊,多次越过辽水骚扰汉的边郡。汉安帝时期,高句丽的骑兵甚至杀掉辽东太守蔡讽,边境形势紧张到极点。宫死后,汉顺帝在玄菟郡屯田,才勉强稳住局面。高句丽为什么能这么快站稳脚跟?一来地理位置好,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二来人口基数大,貉人后裔加上融合的部落,兵源充足;三来中原忙于内乱,东汉二百年里,高句丽抓紧时间消化周边小国,沃沮和濊貊全被纳入版图,成了东北的一霸。
这个早期扩张不是一帆风顺的,高句丽也吃过亏,但他们总能东山再起。汉末三国时期,辽东太守公孙康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大破高句丽军,国王伊夷模卢被迫迁都到吉林集安一带避难。魏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刺史毌丘俭两次远征,屠了丸都城,高句丽国王位宫狼狈逃走,仅以身免。这些打击让高句丽元气大伤,但他们没被打趴下,反而在迁徙中学会了更灵活的战术。丸都城的遗址还在吉林集安,那里出土的城墙和墓葬证明,高句丽人当时就能组织两万军队,对抗中原大军。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鲜卑慕容部南下,高句丽被迫称臣纳贡;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百济北上攻平壤,国王钊战死。但高句丽人韧性十足,很快就迁都平壤,军队规模扩大到五万以上,四世纪末慕容部败给拓跋鲜卑,高句丽的机会终于来了。
高句丽的生存之道,说白了就是熬,熬过中原的内乱和远征。从汉到魏晋隋,高句丽像个钉子户,扎根东北,硬扛中原的压力。东汉末到东晋早期的一百年,是高句丽的低谷,他们连续挨打,一来自辽东军阀,二来自鲜卑,三来自百济。但每次打完,他们都悄悄发育,修城池,练兵马,等中原自乱阵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分裂成好几块,北魏、北燕、后燕轮番上阵,高句丽夹缝中求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高句丽收留北燕冯弘,魏太武帝准备讨伐,但内乱没出兵。过了三十多年,高句丽侵百济,百济和勿吉求援北魏献文帝,南北夹击差点成真,但北魏还是没动。高句丽就这样侥幸过关,版图稳稳守住辽东到朝鲜北部。
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的麻烦大了。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隋文帝赐书谴责高句丽国王高汤擅自加强国防,警告辽水之广不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意思是别自不量力。高汤死后,继任元在开皇二十年骚扰辽西,隋文帝出兵,隋军克服路远后勤难和瘟疫,抵达辽河,元吓得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隋炀帝上台,大业七年到十年,三次亲征高句丽,每次百万大军,隋军在辽东打得凶猛,萨水之战乙支文德设伏,隋将于仲文溺亡,隋军损失惨重。大业九年再征,疫病和风雪让隋军啃马肉度日;十年第三次,粮道断绝,军心散了。隋朝国力耗尽,内部起义四起,杨广的江山就这么垮了。高句丽扛住了,但也付出代价,疲敝不堪,新罗趁机占了五百多里地。
为什么隋三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地形复杂,山路崎岖,隋军远道而来,补给跟不上;高句丽将领乙支文德战术老辣,用游击拖垮隋军;加上隋内部腐败,徭役沉重,百姓怨声载道。隋灭亡后,高句丽喘口气,但没多久唐朝来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陆军渡辽河,海军从莱州出海,直插平壤。高句丽实际掌权者渊盖苏文和国王高藏全力抵抗,唐军占了辽东大片地,但安市城下受阻,冬雪一来,后勤压力大,唐太宗撤军。此后唐军连年袭扰,高句丽国力被严重消耗。渊盖苏文这人野心大,645年杀国王高建武,自掌大权,国内高压统治,杀了不少异己,军队虽强,但内部积怨深。
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的末日近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渊盖苏文死,其三个儿子争权,长子泉男生投降唐朝。在此之前,唐灭了高句丽盟友百济,苏定方和刘仁轨在白江口歼灭百济援军和日本海军,高句丽孤立无援。当年底,李勣统海陆大军总攻,经过两年苦战,总章元年十一月,公元668年,唐军攻陷平壤,俘虏高藏和泉男建。高句丽从前37年建国到668年灭亡,享国近七百年,标题说八百年是约数,熬过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确实是东北铁板一块。唐灭高句丽付出了巨大代价,两代皇帝用了二十四年,从太宗亲征到高宗灭国,死了无数兵将,耗费国库无数,但也重塑了东北亚格局。
五世纪初到七世纪初,高句丽进入黄金期,从部落联盟变成能抗衡中原的小型帝国。好太王琏在公元391年登基,延续父亲故国王的扩张政策,先打败后燕慕容残部,夺回辽东。琏在位期间,高句丽军队纪律严明,骑兵擅长长途奔袭,步兵用长矛阵抗衡重装部队。公元413年,长寿王继位,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这时候高句丽吞并扶余国,扶余长期被高句丽和勿吉夹击,后被勿吉灭,高句丽驱逐勿吉,占了长春一带。根据隋书,高句丽在隋初联合靺鞨打败东进突厥,证明他们外交手腕不差。
向南扩张是高句丽黄金期的重点,对百济发动猛攻,百济大败,衰弱多年。但百济不服,六世纪初,扶余隆击败高句丽,复苏为强国。高句丽转而支持百济东部的属国新罗赢得独立,三国混战,新罗把百济打残。高句丽的军事强在长城防御和城池攻坚,他们修了东北长城,从鸭绿江到辽东,阻挡唐军。文化上,高句丽融合中原和本土,好太王碑和长寿王碑记述了他们的历史,碑文用汉字,但内容自豪地宣扬本国功绩。墓葬壁画描绘狩猎和战争,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反映出游牧与农耕的结合。
高句丽灭亡不是偶然,唐的强大是直接推手,但深层原因是自身疲敝和战略失误。渊盖苏文死后,泉男生兄弟相残,投唐献地图,等于开门揖盗。李勣时年七十五岁,拜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十万大军,分三路推进,先破新城,焚仓库,然后直扑平壤。高句丽守军顽强,但内部分裂,泉男建负隅顽抗,结果全军覆没。高句丽为什么扛不住唐?一来唐学隋教训,海陆并进,补给稳;二来联合新罗,南北夹击;三来高句丽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粮食短缺。
李勣这老头,隋末瓦岗起家,降唐后屡建奇功,灭东突厥、镇并州,经验老道。他用声东击西,绕过长城,骑兵机动击退援军,步兵攻坚不急躁。唐灭高句丽后,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薛仁贵任都护,迁百万遗民入关,船队沿辽河而下。但高句丽余部不服,靺鞨首领乞四俟尼反唐,其子大祚荣在证圣元年起兵,698年建渤海国,融合高句丽旧制,设五京,疆域从辽东到朝鲜北部。渤海国冶铁农耕发达,贡使不绝长安,但926年被契丹灭,遗民散入高丽和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