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家族背景深厚,属于孔子的二十世孙,其七世祖孔霸曾担任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的家族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孔融四岁时,曾因谦让而让梨的事迹流传千古。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深感悲痛,几乎无法自己站立,他的孝顺之心也因此被当地人传颂。
然而,谁能想到,孔融这个既谦逊又孝顺的孔子后代,才情出众,却最终死于孝罪。临终时,他曾请求曹操宽恕自己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但最终没有得到允许。孔融年幼的儿子留下一句深刻的话,至今仍为人所传诵。 孔融从小便展现出不凡的才智,年仅10岁便拜访了当时的名士李膺。当时李膺家门外的家丁挡住了他,告知只有名士或李膺的亲戚才能见到家主。孔融毫不退缩,冷静地回应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于是,他被允许进入李膺的府中。李膺问他姓名,得知孔融的身份后,好奇地问他们之间的关系。孔融平静地回答: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的祖先老子李聃是师友关系,我们世世代代都保持着良好的往来。李膺听后大笑,称赞孔融机智聪明。不久,太中大夫陈韪也来到了场,听到孔融的话后,他不屑一顾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未必长大后有作为。孔融毫不生气,机智地回道:那你小时候,必定是非常聪明的。这番话让陈韪哑口无言,孔融的聪慧与辩才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长大后的孔融才情更加出众,成为了建安七子之一,并被召入朝廷担任官职。然而,由于他直率耿直的性格,常常得罪他人。尽管如此,由于孔融的名声显赫,许多人对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孔融的直言不讳也常使他与权贵产生冲突。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司徒杨赐派孔融去祝贺。然而,由于何进府中门人未及时传达消息,孔融便索回名片,离开了。何进因此感到丢面子,想要杀了孔融。然而,有宾客劝解他说:孔文举名声赫赫,若与他结怨,四方士人都会远离您。不如以礼待他,大家都会知道您胸怀宽广。最终,何进同意了。 当董卓任宰相时,孔融公开反对他废掉汉少帝并改立新帝。孔融言辞激烈,直言不讳,常常让董卓下不来台。董卓虽然心生怨恨,但他知道孔融的名声非同小可,杀了孔融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最终将孔融调任到北海国担任国相。北海国当时正遭黄巾贼军的骚扰,董卓可能有意借此机会让孔融陷入困境。然而,孔融到任后,积极推选贤才,设立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称他为孔北海。 不久后,曹操迎回汉献帝,并重新征召贤才。孔融重新回到了朝廷。很快,他意识到曹操才是实际掌权者,而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对此,孔融非常不满,但他也明白自己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他依旧直言不讳,经常出言讽刺曹操。 公元204年,曹操大败袁绍,征服河北后,曹操之子曹丕强行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曹操也承认了甄氏为儿媳。孔融借此事对曹操说:周武王灭商时,将妲己送给了周公。曹操听了有些不解,便请教孔融。孔融的回答却令人惊讶:以今天的标准,您是想当然地理解了历史。实际上,孔融是在讽刺曹操将甄姬赐给曹丕的行为。曹操虽然生气,但也忌惮孔融的声名,没有追究。 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孔融又讽刺他说:大将军远征,怎么不连昔日的肃慎、丁零等胡族的事情一起解决了呢?孔融的言辞尖锐,直指曹操的行为和历史的不公。公元208年,为了稳定粮食供应和治安,曹操实施了禁酒令。孔融多次写信劝阻,甚至引用经典: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意思是酒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政治需要而禁止。孔融还亲自带头大醉,四处宣扬要恢复汉献帝的权力。曹操对孔融的行为感到愈加不满,最终找借口将孔融捕杀。 孔融在死前,想到自己年幼的儿女,恳求曹操饶过他们。当时,孔融的女儿才七岁,儿子九岁,虽然父亲被捕,他们仍然安然下棋,仿佛毫不知情。直到官兵来捕他们时,孔融的儿子平静地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是父亲已被捕,他们也难以逃脱命运。孔融的女儿则毫不畏惧,对哥哥说道:若死者能见父母,岂不就是最大的愿望吗?说完,兄妹二人从容赴死。旁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他们的勇气和决绝所感动。 尽管孔融和他的两个孩子最终都被处死,但他们的事迹和言论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