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公元605年,取代了此前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封建社会中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体系。它打破了世袭门第的束缚,让普通百姓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需要通过乡试、会试和院试三个阶段,最终参加由武则天于690年首次创办的殿试。武则天亲自设计考题,并严格监督考试过程,确保公平公正,因此能进入殿试前三名的考生都是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 在漫长的1300多年科举历史中,共有592位状元脱颖而出。殿试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最早的状元是孙伏伽,生卒年不详。进入近代后,1904年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状元——刘春霖。科举制度最终在1905年废止,标志着这一延续了千年的选才方式的结束。
孙伏伽作为历史上最早的进士,他的生平较为平稳。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下,孙伏伽能够施展才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与此相比,刘春霖的命运则更为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刘春霖出生于1872年,家乡在河北宁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刘家世代务农,父母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家族的命运,于是将他送进了私塾。刘春霖深知父母的期望,刻苦学习,尤其在写作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很快便声名鹊起,成为当地有名的天才学子。 刘春霖的命运与古代传说中的仲永不同,他没有早夭,而是进入了朝廷,并在其中崭露头角。虽然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榜单,但却因一位名叫朱汝珍的考生而深受牵连。朱汝珍名字中的珍字与慈禧太后极为反感的珍妃相同。珍妃是支持变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朋友,而慈禧太后则是保守派的代表,对她抱有强烈的敌意。朱汝珍来自广东,与康有为和梁启超有着密切的关系,慈禧太后因此对他怀有极大的敌意。为此,慈禧将刘春霖提拔为状元,以此抑制朱汝珍的声势。 刘春霖这个名字在慈禧太后耳中如同甘霖降临,她寄希望于这位才子能带领沉寂已久的国家焕发新生。 刘春霖在中秀才后,曾一度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次年,朝廷决定派他前往日本深造,希望他能学成归国,为国家效力。然而,他刚完成学业不久,清朝便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灭亡。刘春霖的才华也未能在新兴的时代中得到充分展示。 刘春霖曾担任过直隶省省长,但他并不愿随波逐流。1928年,他选择退休,过上了淡泊名利的生活,专心研习书法。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此时刘春霖已年过六旬。家人曾想为他庆祝生日,但想到东北百姓身处战火,他却写下了哀国不能观彩,为兆丰年的诗句,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哀思。1932年,日本扶持伪满洲国建立,溥仪需要一位智囊,便通过郑孝胥以高价将刘春霖引入伪满内阁。 尽管年事已高,刘春霖依然保持着学者的风骨,未曾为权力和金钱所诱惑。他婉拒了入仕的邀请,坚决表示年事已高,不愿再出山。郑孝胥知道刘春霖喜欢喝茶,便借送茶的机会谈起书画,希望能打动他出仕。刘春霖看穿了郑孝胥的用心,直接推开了茶杯,坚决拒绝了他的提议。 1937年,日军占领北京,欲借名流为其站台。王揖唐是刘春霖的老朋友,曾随他一起赴日求学。王揖唐试图帮助日方招募刘春霖,得知此事的刘春霖勃然大怒,斥责王揖唐为懦弱之人。王揖唐心有不满,便将此事告知了日本人。次日,日军闯入刘家,抢走了他珍藏的字画和文物。生活困顿的刘春霖只能靠卖对联为生,但他始终坚决不为日方出卖自己的良心。 1942年1月,71岁的刘春霖因心脏病去世。尽管未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却在整个一生中屡次拒绝为敌国效力,始终保持着坚守的原则和人格尊严,堪称真正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