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生于182年,去世于252年,享年70岁。19岁时,他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事业,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建立了吴国。孙权统治了东吴超过五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他去世时,刘备、曹操,以及曹丕、曹叡等人都已去世。 作为三国初期的政权领导者,孙权一直被称为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尽管他拥有如此崇高的评价,却未能像曹魏和蜀汉那样实现统一大业,最终成为了一个守护江东的偏安之君。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孙权是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在他的心中,一直怀有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的大志。近年来,一些历史爱好者和网友将孙权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归结为合肥之战的失败,但这个看法有所偏颇。 我认为,孙权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真正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东吴的地理位置偏居江南,地域条件和综合国力都不足以完成统一的重任。《朱子语类》记载:孙权据江南,刘备据蜀,皆非取天下之事,仅足自保耳。意思是说,孙权在江南的统治并非是为了统一天下,而是为了自保。在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有统一的愿望和实践。 孙权作为政治家,不仅在内部大力发展农业、安抚山越、占据荆州,还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外部则与蜀汉结盟,北伐曹魏等。他一方面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稳固了自己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孙权刚继位时,已经掌握了江东的六郡,但当时的局势依然不稳。 《吴书·吴主传》记载,孙权刚上位时,江东仅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地,地形险峻,尚未形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当时,孙权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百姓,稳住人心,在张昭、周瑜等大臣的帮助下,局势才逐渐好转。 局势逐渐稳定后,孙权为了与曹魏抗衡,需要巩固后方的稳定,并且从山越地区补充兵员和财力。因此,他发起了对山越的征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百越的后代山越人居住在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山区,许多山越人已经汉化,但依然没有归属任何政权,这对东吴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荆州发起了襄樊战役,孙权趁机袭击荆州,斩杀关羽,夺得了荆州。接着,在公元221年,刘备亲自出征,与孙权争夺荆州。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刘备最终败退至夷陵。至此,孙权成功占领荆州,为日后稳固江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29年,孙权在四月即位为帝,五月命令校尉张刚、管笃之进攻辽东。尽管孙权试图拉拢辽东的公孙渊来牵制曹魏,但公孙渊并非真心归附孙权。之后几年,孙权不断向曹魏发起进攻。例如在嘉禾二年(233年),孙权进攻合肥新城,派遣将军全琮征讨六安,但都未能成功,最后全军撤退。 从历史资料和三国的整体形势来看,东吴的地理位置偏居东南,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综合国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大业的基础。孙权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称帝后,他为了巩固吴蜀联盟,签订了中分天下的协议,同时积极与辽东接触,征服夷洲、亶洲等地,然而始终未能实现竟长江所极的战略目标。吴国的地理劣势使得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突破。 第二个原因是,孙权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引发了东吴集团内部的政治纷争。东吴和蜀汉政权的建立,都离不开地方政治集团的支持。孙权和刘备都是复合型的全能型人物,但他们的家底并不厚,不像袁绍那样拥有四世三公的背景,能有较强的依靠,因此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地方集团的鼎力支持。 类似于两汉时期的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权力争斗,孙权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在他称帝后,发动了一系列军事扩张行动,但却遭到张昭、顾雍等儒学士大夫的反对。东吴历代统治者都出自寒门,依靠武力起家,这些儒学士大夫则主张在江东局势稳定后进行政治改革,力行仁义德政。他们认为,在北方曹魏强大的情况下,应该限江自保,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不是急于扩张。 孙权的宏愿与这些儒学士大夫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冲突,这自然引发了矛盾。根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黄武五年(226年),陆逊曾劝孙权减轻刑罚,宽松赋税,调整政策。但孙权并不接受这些建议,他更倾向于加大赋税,以便支撑军事行动。这与儒学士大夫的主张正好相反,导致了政治斗争的激化。实际上,孙权与儒学士大夫的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支持统一的问题,而在于政治文化观念的差异。孙权代表了寒门将士的利益,他们希望尽快扩展疆土,确保后方安全,进而发动更大的战争。而儒学士大夫则更希望徐徐图之,不能急于求成。最终,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形成了政治上的斗争,影响了孙权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 总的来说,尽管孙权面临着诸多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他依然为实现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付出和努力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