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是西北军的核心将领,虽然他在这一军事组织中有过显赫的地位,但也经历了不少困难与挑战。1926年,冯玉祥在深思熟虑后宣布下野,他认识到在创建西北军的过程中,自己的一些决策和做法存在不足。于是,他决定前往苏联,了解苏联红军的建设经验,并且希望能借此获得苏联的支持。
在苏联考察期间,冯玉祥结识了一个年轻且极具潜力的人物——刘伯坚。那时,刘伯坚正在苏联留学,并参与了接待冯玉祥的工作。这个年轻人不仅展现了出色的才智,还为冯玉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玉祥高度评价了刘伯坚的能力,并在回国后邀请他帮助自己发展西北军。刘伯坚的加入,无疑为西北军带来了新气象。
刘伯坚生于1895年,四川平昌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少年时期,他在家乡接受基础教育。1920年,他远赴欧洲勤工俭学,边打工边学习。在欧洲的日子里,刘伯坚接触了各类人物,了解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也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时间,刘伯坚不仅深化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还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坚定的革命立场。
1922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共同成立了旅欧共青团。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党员,并开始在欧洲广泛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凭借着他的努力,许多进步青年加入了党组织,为党的早期壮大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923年,刘伯坚前往莫斯科,进入了东方大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苏联的这些年里,他继续参与革命工作,也有机会接待了冯玉祥。冯玉祥当时主要是在苏联学习如何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而刘伯坚为人亲切、处事成熟稳重,这使得冯玉祥对他印象深刻。冯玉祥在回国后,邀请刘伯坚来西北军担任政治部副部长,推广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以此来加强西北军的内部建设。
刘伯坚来到西北军后,积极开展政治工作,并开展广泛的统战工作。他不仅在军中宣传共产党革命思想,还引导年轻军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他们走向进步与光明。1927年,冯玉祥因政治局势的变动,将刘伯坚“礼送”至武汉。之后,刘伯坚又前往上海,参与组织的秘密工作。
1928年,刘伯坚再次前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1930年,他回到中国,受命前往中央根据地,担任军委秘书长,负责红军的政治教育及相关工作。在这一期间,刘伯坚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策反国民党26路军并成功改造这支部队,帮助其转变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革命力量。
随着长征的进行,刘伯坚留在了根据地,继续负责赣南军区的政治工作,带领队伍进行游击战,并确保革命力量能够持久生存,为主力部队的长征做出了积极支援。刘伯坚的政治工作不负众望,卓有成效。1938年,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称刘伯坚是我党的早期优秀党员,早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并且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人物。
然而,尽管刘伯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命运却对他并不宽容。1935年,在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被俘,并被囚禁。仅仅过了几个月,他便英勇就义,年仅40岁。对于党和革命事业的牺牲,他的英勇精神成为后人永远的纪念。
刘伯坚的儿子刘虎生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1948年,刘虎生被中央送往苏联留学,为将来祖国的建设积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刘虎生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为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刘虎生的成就,标志着刘伯坚的革命精神得到了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