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当评衔小组将名单呈递给毛主席审阅时,主席果断划去张际春的名字,表示此人不授衔,我另有重用,主席为何这么做?
张际春,1900年出生于湖南宜章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聪明好学的,早年就读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因经济问题辍学选择回乡任教,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张际春参与湘南起义,担任中共宜章县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张际春率领当地工农革命武装奔赴井冈山,与主席胜利会师,队伍改编后出任红四军团党委会主任。
尽管张际春未完成学业,但在红军队伍中,已是高文化、高学历的佼佼者,因此组织将他调至宣传部门,肩负起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的重任。
张际春文思泉涌,文章写得精彩绝伦,毛主席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多次与朱老总共同称赞道:“张际春是个难得的人才,必须悉心培养。”
在毛主席的鼎力支持下,张际春在党内的地位逐渐提升。也以实际行动回应主席的期望,在关键时刻给予主席坚定的支持。
在王明、博古等人故意在党内“冷落”毛主席的艰难时刻,张际春始终坚定地站在主席一边,甚至为此专门写信怒斥博古。博古对此大为震怒,利用职权将张际春打成“右派”,剥夺他的职务。
在红军长征之际,王明等人又企图阻止张际春参加,意图让他留在苏区。幸运的是,在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张际春得以随红5军团踏上长征之路。遵义会议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登上历史舞台,张际春在党内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际春被选中前往抗日军政大学进行深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及代理政委等重要职务。
张际春积极投身于军队的政治工作,提升指战员们的战斗意志和革命精神,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为第二野战军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表彰那些为革命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决定举行全军授衔仪式,根据军委的严格评定,张际春原本有望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授勋大典即将举行之际,评衔小组的工作人员将名单呈递给毛主席审阅时,主席却在名单上果断地划去张际春的名字,这一举动让工作人员倍感困惑。
面对工作人员的疑问,毛主席解释道:“他另有更重要的任务,这次就不参加授衔了。”原来,张际春未能获得大将衔的原因并非他的贡献不够显赫,而是由于他在建国后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早在1954年,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张际春被调往中共中央宣传部,肩负起全国宣传工作的领导重任。这一职务调整,标志着他逐渐从军事舞台转向,更多地投身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
张际春在宣传部门的工作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他在军事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党中央认为他更适合在教育以及宣传部门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在宣传部门任职期间,张际春全身心投入到党的宣传事业中,致力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与提升民众的思想认识,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如组织座谈会、举办讲座等。
张际春亲力亲为,创作大量宣传素材,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革命理想。他的宣传工作直击人心,极大地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推动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张际春的革命征途并非一片坦途,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他遭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
这些野心家无端地将他冠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恶名,对他展开极其残忍的政治斗争,使他的身心健康遭受重创,家庭也因此蒙受深重的苦难。1968年,张际春不堪重负,抱憾离世。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和党的拨乱反正工作的逐步推进,张际春所遭受的冤屈逐渐得到昭雪,1979年,中共中央正式为他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