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日清晨,东北人民解放军开始对沈阳发起全面进攻。然而,在沈阳周围,他们遭遇了蒋军第207师的顽强抵抗。第207师是蒋介石特别信任的一支精锐部队,士兵和指挥官都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个师装备了全套美式武器,战斗力不容小觑。师长戴朴是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誓言捍卫蒋军的利益,誓死不让沈阳陷落。
第207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包含三个团,整体兵力相当于一个师。除了第3旅和廖耀湘西进兵团作战并被全歼外,第一旅和第二旅承担了沈阳西郊至西南郊的防守任务。防守区域主要覆盖裕国车站、于洪屯车站以及浑河北岸一带。师部和第一旅驻扎在铁西,第二旅则布防在南郊的河堡,防守的主要任务是阻挡我军第1、第2纵队的推进路线。 此外,暂编第53师则驻守在沈阳东部,与第207师的阵地接壤,防守从沈阳到抚顺的公路要道,主要由第二旅的第五团负责守卫。整体来看,第207师几乎占据了沈阳四周一半的防线。 第207师的防线非常坚固,沈阳外围布置了大量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包括母堡、子堡、明碉暗堡以及地雷场等多重防线,形成了一个纵深的交叉火力网。在这样的防御条件下,尽管我军攻城部队进行了持续的进攻,但守军依靠地形的优势和较为精良的武器装备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随着战斗的深入,攻城总指挥、二纵司令员刘震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他指挥东面进行佯攻,诱使敌军将火力集中到该区域。随后,主力炮火集中轰击敌军北面阵地,并发动猛烈攻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敌军终于在我军的强大压力下选择投降。 到11月1日晚,第207师的两个旅已被全歼,师长戴朴则化装逃脱,其余官兵全部被俘。至此,沈阳外围的战斗正式结束。 与此同时,沈阳的蒋军暂编第53师宣布起义。暂编第53师原为东北第五保安区的部队,后来经过改编形成。该师的军官大多曾在伪满政权担任职务,其中不乏张学良将军的旧部。许赓扬担任师长,副师长徐继章也参与了起义。 当时,暂编第53师的防线位于沈阳东郊和东陵地区一带。由于东北局社会部人员的积极争取,许赓扬最终决定率部起义,投向人民解放军的一方。在与我军多次接触和协商后,起义的计划逐渐成型。10月31日下午,暂编第53师代表张社民与辽北军区司令员赵杰、副司令员就起义的细节进行了正式谈判,双方达成了一致协议。 10月31日傍晚,许赓扬与其他军官召开紧急会议,宣布起义计划,并详细安排了接下来的行动。次日,临近的蒋军第207师的一些部队试图阻止起义,但最终遭到我军的强力压制,陶毅团长被俘。 随着暂编第53师的起义,辽北军区部队迅速进入沈阳,并对市区发起攻击,成功占领了目标区域。 关于此次起义的内幕,起初我军对暂编第53师的起义并不完全认可,认为其在敌军的重压下并不算自愿起义。然而,通过与辽北军区的密切协调和接触,起义最终顺利完成,并为沈阳的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起义后的暂编第53师继续与辽北军区保持紧密合作,最终于11月6日顺利抵达开原县。当地东北省主席阎宝航亲自接待了他们,并表彰了他们的英勇行动。随后,第53师正式改编为我军的一部分,并继续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到1949年4月,暂编第53师正式解散,原有的士兵和干部被重新分配和培训,为接下来的更广泛战斗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