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且充满悬疑的饭局之一,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历史上许多人都对此事件议论纷纷,然而,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鸿门宴不过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故事,缺乏真实的依据。他认为其中的一些细节都不合情理:所有的事迹都无法成立,汉高祖与项羽的那次会面,真相几乎全然没有传承下来。如今的记录,几乎全是根据想象和编造的故事。
吕思勉的观点一向颇具争议,他否定鸿门宴是否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那么他这种说法到底有多少道理呢?从鸿门宴的一些细节分析,吕思勉的观点似乎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接下来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其中几个令人疑惑的地方。 鸿门宴的核心人物之一是范增,他原本是楚军中的谋士,也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在宴会中,范增是最想除掉刘邦的人。故事中,刘邦最终逃脱后,范增气得失去了冷静,甚至当着项羽的面大发雷霆,说:唉!这个人真不值得与他共谋!若想夺取项王的天下,非刘邦不可!我们现在已经是俘虏了!这番话是直接对项羽说的,虽然范增一心想要杀刘邦,但在项羽面前这么说,是否合适呢?项羽是范增的主公,应该有所顾虑。然而,范增此时显然已经气得失去了理智。 那么,范增究竟是如何打算杀掉刘邦的呢?根据《史记》的记载,计划其实并不复杂。第一,他在宴会开始时就多次暗示项羽,拿出佩玉来示意,似乎是要借此提醒项羽采取行动。不过,司马迁并未详细描述他们之前是如何商量的杀刘邦的具体计划,之后事件的进展也非常简单,仅仅是著名的项庄舞剑一幕,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 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在项羽的地盘上举办鸿门宴,范增是否合适在这个时机策划刺杀刘邦?当时,天下的局势错综复杂,如果刘邦真的在宴会上被杀,项羽的威信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恐怕天下各路诸侯都难以再信任他。而如果范增选择在其他地方刺杀刘邦,或者让别人代替他动手,这样或许能避免项羽的直接责任。从这一点来看,范增的刺杀计划似乎并不明智,反而有些冒险。 再看项庄舞剑的事件,这个情节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但其中的逻辑问题让人难以信服。根据《史记》的描述,项庄舞剑的目的只有范增和项庄两人知道,然而,项伯竟然能看出其中的玄机,凭什么他能如此聪明?如果张良早就察觉了舞剑的真正目的,按理来说,他和项伯之间的距离并不近,如何通过眼神等暗示让项伯察觉呢?这样的设定本身就让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另外,范增既然已经决定要杀掉刘邦,为什么他没有安排其他的后备计划呢?在宴会的过程中,他似乎就像是干等着刘邦出错,直到刘邦成功逃脱,范增才开始暴跳如雷。显然,这种情节不仅让人觉得离谱,也让人质疑范增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实施刺杀计划。接下来是刘邦的屎遁逃跑计划。根据《史记》的描述,当刘邦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杀时,他和樊哙一同外出。接着,刘邦决定采取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逃跑方法——假装去上厕所。然而,这一行动也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地方。刘邦出去上个厕所,竟然叫上了樊哙一同出门,难道这样一举动不会引起项羽和范增的警觉?即使他们没怀疑,后来的事情更让人疑惑。张良和刘邦商量好逃跑之后,竟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安排——从刘邦外出上厕所到张良进去道歉,足足有40分钟之久。项羽和范增在此期间完全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难道他们真会傻等这么久吗? 此外,鸿门宴的地理位置是项羽的驻军地,宴会周围必然有很多项羽的部下,如果刘邦真的悄悄溜走,怎么可能不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刘邦和樊哙等人步行出去,项羽的士兵不可能毫无察觉。 如果范增的刺杀计划看起来过于不切实际,那么刘邦的逃跑过程更是匪夷所思。在项羽和范增眼皮底下,刘邦能够如此轻松地脱身,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在战场上的能力。 从这些疑问来看,吕思勉所说的鸿门宴是虚构的故事虽然有些偏激,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从《史记》的描述来看,某些细节显得过于荒诞和不合常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鸿门宴并非完全是司马迁的原创,它的原型来源于陆贾的《楚汉春秋》,而司马迁的《史记》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文学加工,使得鸿门宴的情节更加戏剧化。陆贾的《楚汉春秋》尽管作为文学作品,也应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这本书已经失传,现存的资料只有三段简短的记载。在陆贾的版本中,范增因刘邦拒绝他入关而大发雷霆,之后便出现了范增要求项羽杀刘邦的情节。然而,这些资料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无法完全证实历史的真实性。 总的来说,鸿门宴的事件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经过司马迁和陆贾的多次加工,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已经难以追溯。正如吕思勉所说:汉高祖与项羽的这次会面,其真相几乎已经无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