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深爱自己的长子朱标,最终决定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帝)。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皇位被朱元璋的四弟朱棣夺走了。
明成祖朱棣则因宠爱孙子朱瞻基,决定将皇位传给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即明仁宗)。 ---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这就是明朝的写照,堪称汉人封建王朝的最后辉煌!(朱元璋曾因贫困做过乞丐,而崇祯帝则最终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自尽。) 朱元璋一生经历了艰难的起步,最终确立了明朝的基础,传位给了十六位帝王(正好是2×8=16帝),其中这六位开局人物堪称英雄人物,尤其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尚未展示才能之前,他们共同奠定了明初的三大盛世: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 (1)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统一中国的伟大帝王,也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的治国理政具有非凡的眼光,他治下的国家逐步强盛,杀伐决断,统治手段果敢。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南方统一整个中国的皇帝。对于他来说,开局的困境几乎让人看不到未来,但他凭借着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成功驱逐了外敌,恢复了中华的江山,并且凭借其功绩,历史上他可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并肩而立。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铲除了一大批开国功臣,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甚至亲自为自己的儿子们规划朝政并设立法律。他活到很老,几乎熬死了几个优秀的儿子。 --- (2) 完美太子朱标:他是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对他有着极高评价,几乎无可挑剔。朱标曾说过: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句话表达了他高尚的理想和仁爱之心,足以见他是一位极具睿智的君主。朱标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治理国家,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文治方面非常出色。他深得父亲和兄弟们的信任和尊重,尤其是对弟弟朱棣的态度更是关怀备至。我四弟对我恭敬,我也极其善待他,即便借给他八个胆子,他也不敢反抗我!这番话既显示了他的仁厚,也流露出一种霸气。 然而,命运无常,朱标英年早逝,虽然大明江山依旧由朱家继承,但朱标的血脉早已断绝。 ---(3) 建文帝朱允炆——初登帝位的年轻皇帝,他的皇位来得既突然又幸运。父亲朱标去世后,年幼的他被推上了皇位,而他的大哥早逝,没有其他竞争者。这位年轻皇帝满怀理想,但由于年轻气盛,一上台便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试图通过削弱权臣权力来实现国家的治理,却忽视了削权的复杂性。最终,靖难之役爆发,自己的江山被四叔朱棣夺走。即使手握几十万大军,背后有着朱元璋打下的稳固基础,建文帝依然未能稳住自己的江山。最终,他的结局成为了历史悬案,令人惋惜。 --- (4)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他是唯一一位通过藩王之路夺取帝位的皇帝。尽管朱棣的登基没有正当名分,但他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成就仍然令人钦佩。他在位期间南征安南,北征大漠,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并且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朱棣亲自参与了许多战役,被称为最常上战场的皇帝。他推行内阁制度,疏通大运河,开疆拓土,编纂了旷世巨作《永乐大典》,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帝王。 然而,他也有许多暴虐的行为,例如杀害方孝孺和十族,这一行为永远无法得到原谅。尽管如此,朱棣仍被视为一位杰出的统治者。 --- (5) 明仁宗朱高炽——死胖子,他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皇帝,但实际上也是一位明君。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仅仅十个月便因病去世,但他深得民心。作为太子,他管理朝政有条不紊,且为百姓带来了安定。他宽厚仁爱,曾释放建文帝的旧臣,平反冤屈,极大地减少了社会的不满和不安。史书中记载他为仁宗,实至名归。 尽管朱棣不太喜欢他,但朱高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温和的性格,赢得了朝臣的支持,成为继位的合适人选。 --- (6) 明宣宗朱瞻基——蛐蛐皇帝,从小便被祖父朱棣钦定为皇太孙。虽然他父亲早逝,但年富力强的他接手了大明帝国。他继位后,不仅继承了朱棣的治国之道,还善于用人,治国有方,尤其是在任用三杨和名臣于谦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他的治理使得明朝百姓度过了十年最幸福的时光,名声如日中天。 然而,朱瞻基在年轻时非常喜欢玩蛐蛐,这种嗜好最终给国家带来了负担,民间对他的评价也因此多了一些玩物丧志的批评。更严重的是,他在晚年沉迷于宦官权力,这对大明的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如此,明朝的皇帝们,无论是否昏庸,都没有一个是不具备勇气和责任感的。崇祯帝临终时曾说:吾尸骨任贼分之,勿伤我民一人。这份责任感,虽已无力回天,但仍旧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