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袂攻关铸就辉煌
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两人一个比一个大四岁,都是物理系的学生,杨振宁早毕业几年,成了李政道的师兄。1946年,杨振宁先一步跑到芝加哥大学深造,当上助教,李政道紧跟着也去了美国,两人重逢后,杨振宁帮着李政道安顿下来,从找房子到办手续,全包了。
其实,早在那之前,杨振宁就对统计力学感兴趣,李政道也对粒子物理有想法。1947年夏天,李政道攒钱买了辆二手车,拉着杨振宁和朋友去美国西部转悠,这趟自驾不光是玩儿,还顺带聊了不少学术点子。
到了1950年,杨振宁已经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站稳脚跟,他写信推荐李政道过来,1951年9月李政道就带着老婆孩子搬了过去。研究院那地方,本来就是物理学家的天堂,两人住得近,工作上更默契,从统计力学入手,1951年秋天连发两篇论文,第一篇谈凝聚理论,第二篇琢磨格气和伊辛模型。
这些东西一出,爱因斯坦都看上了,1952年夏天特意找他们聊了好几个钟头,还握着李政道的手说些鼓励的话。
合作越发顺手,俩人从统计力学转到粒子物理,1952年杨振宁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干活儿,李政道留在普林斯顿,两人隔空交流。1953年杨振宁回普林斯顿后,又拉上李政道一起搞规范场论,和罗伯特·米尔斯合写的那篇杨-米尔斯理论,后来成了粒子物理的基石。
话说回来,这时候俩人已经合著了十几篇论文,思路总能互补,杨振宁擅长整体框架,李政道钻研细节计算。1955年,杨振宁暑假去长岛的石溪学院,李政道从普林斯顿寄信过去,两人来回讨论θ-τ谜题,这玩意儿当时纠缠物理界好几年,两种介子质量寿命一样,衰变却不一样,违背了宇称守恒定律,大家都挠头。
转眼1956年春天,杨振宁开车从长岛赶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找李政道,两人窝在咖啡馆里辩论了好一阵,李政道先抛出宇称不守恒的点子,杨振宁起初不买账,但俩人闭门琢磨两周,算出一堆数据,终于敲定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
这篇东西,李政道主笔,杨振宁把关,署名按字母顺序,李政道在前。论文一发,物理圈炸锅了,1957年1月吴健雄的实验组用钴60样品证实了这个猜想,电子束偏转的方向正好对上他们的预言。
这下子,物理学对对称性的理解全变了样,被叫作20世纪的革命性发现。同年12月,俩人35岁和31岁,就双双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论文发表到获奖,才13个月,创了纪录。中国人第一次站上领奖台,那场面,全球华人圈都沸腾了。
署名纠葛酿成憾事
诺奖的光环一落,两人关系就开始微妙起来。表面上还合作着,底下那点署名的事,总在李政道脑子里转悠。1960年,杨振宁写书重述历史,李政道看后觉得有些地方没说清,俩人通过信争论了几轮,杨振宁坚持自己的版本,李政道觉得不公。
转到1962年,这年春天,《纽约客》杂志登了篇伯恩斯坦的文章,谈宇称不守恒的幕后,杨振宁拿到校样后,红笔圈出所有“李和杨”的表述,打电话给编辑,要改成“杨和李”,或者加脚注解释署名是字母顺序。
李政道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他回电话跟杨振宁吵起来,杨振宁情绪上头,甚至哭了,李政道冷冷地说合作到此为止。从那以后,两人彻底断了学术往来,李政道1964年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杨振宁留在石溪,两人各干各的,再没合著一篇。
分歧延续惠泽后世
决裂后,两人各奔东西,却都把精力投到中国科学上。李政道留在美国,1978年启动CUSPEA项目,全称中美联合招生物理研究生考试,从1979年试点,到1989年结束,十年间选了915名中国学生,直送北美顶尖大学深造。
那时候国内没托福GRE的渠道,李政道设计特殊考试,亲自审申请,寄信给美国高校,还附调查问卷,帮学生匹配导师。结果呢,这批人里出了12位院士,数百位教授,回国后撑起物理学半壁江山。
中科大、南开、复旦的学子最多受益,李政道说,这是他对祖国的回馈。话说,这项目不光送人出国,还带回国际标准,推动国内研究生教育改革。
杨振宁呢,1971年访华后,就开始牵线搭桥,帮国内建理论物理所。1996年,他卖掉纽约房子,捐100万美元给清华,1997年推动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改名高等研究院,当上名誉院长。八十多岁了,还一线带学生,亲自面试候选人,指导大一新生物理课。
研究院借鉴普林斯顿模式,专注基础研究,招来姚期智等大牛,姚后来建交叉信息研究院,辐射全国计算机领域。杨振宁还帮中山、南开设理论物理中心,2015年正式入中国籍,定居清华宿舍,继续推教育。他说最大心愿是中国科学进世界前列,这话落地了,高研院如今是基础研究的旗舰,培养出一堆领军人才。
分歧还在延续,高能加速器的事从1972年访华就吵起。李政道推建大装置,说基础科学是根,杨振宁反对,觉得该先应用,资源别浪费。1980年代,两人信里互怼,李政道游说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杨振宁写信劝阻。
2010年后,这分歧影响圈子,李政道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站,杨振宁推清华模式,强调交叉。话说回来,这延续的分歧,没坏事,反倒丰富了中国科学的路径。高能物理有北京谱仪,应用有量子计算,两头都开花。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寓所去世,享年98岁,科学界一片哀悼。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医院离世,103岁高龄,清华师生列队送别。两人走后,恩怨烟消云散,留下的遗产却实打实。宇称理论进教科书,杨-米尔斯场用在粒子对撞机,CUSPEA的学子建实验室,高研院的模式复制全国。
这惠泽后世的不光是成果,还有教训:天才也得讲团结,科学路靠集体智慧。中国物理从他们起步,如今大步赶超,量子通信、超导材料,全世界瞩目。俩人的分歧,成了前进的辩证法,推动基础和应用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