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山东战场的局势错综复杂,而华野13纵37师的崛起无疑成为了抗战中的一大亮点。与那些历史悠久、拥有深厚传统的部队,如八路军的359旅相比,37师的成立显得特别引人注目。359旅虽然继承了红6军团的传统,但由于长期从事开荒农耕工作,战斗经验较为欠缺,甚至曾被戏称为开荒开得不会打仗。然而,37师的迅速崛起却证明了它强大的战斗潜力。这个成立仅一年的新部队凭借优异的战绩迅速崭露头角,最终成为野战军中的主力之一。
37师的成立背景可以追溯到1947年初,当时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胶东成为了主要战场。为应对蒋军的进攻,山东的部队迅速扩张,成立了新的师。1947年2月,胶东军区成立了第6师,周志坚担任师长,廖海光担任政委,师下辖16、17、18团。这个新成立的部队,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面临的战斗任务却十分严峻。随后的几个月里,这支部队与胶东军区其他部队合并,组成了华野13纵,周志坚和廖海光分别担任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37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经过调整和整编,原第5师改为37师,而高锐则接替了周志坚的副师长职务。 37师不仅仅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队,其作风也非常顽强。刚成立不久,37师便参与了莱阳战役,而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让37师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在莱阳战役中,许世友指挥的华野山东兵团决心拔除一个位于敌方内线的据点,7纵作为主攻部队,37师则作为预备队参战。因为高锐是莱阳人,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所以在战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在经过一周的艰苦战斗后,7纵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城墙,将敌军逼入了城隍庙的阵地。敌军的106团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7纵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使得主力部队伤亡惨重。为了尽快解决战斗,37师被紧急调入,负责彻底摧毁敌军。许世友急于取得胜利,要求高锐当晚必须攻克城隍庙。高锐带领部队展开攻击,但敌人的火力封锁异常强大,进攻一度受阻。经过几次尝试后,111团提出了一个新战术,决定绕过敌人的防线,从东北方向发起突袭。经过巧妙的炸药包爆破,37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并最终占领了城隍庙,彻底消灭了敌军。 莱阳战役过后,37师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迅速成为华野的一支精锐力量。随着战斗的推进,37师参与了更多的攻坚战,包括济南战役中的坤顺门攻坚战。尤其是109团在攻城战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全军的标杆,也为37师在华野中稳固了其主力师的位置。 随着战争的深入,37师屡屡在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1949年初,随着全军的大规模整编,37师被改编为91师,成为新四军的核心力量之一。该师随后南下福建,深得陈毅司令员的赞誉,并被视为华东野战军的后起之秀,至今仍然是我军中的重要力量。37师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军事成就的体现,更是一个部队如何在战火中锤炼自己、逐步成长为精锐的典范。从初成立时的稚嫩部队,到后来的战场英雄,37师凭借顽强的作风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