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故事之一,几乎所有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对诸葛亮的智慧佩服不已,认为他真是天赋异禀,能够巧妙应对周瑜的挑战。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最终让周瑜自食其果,感到十分不值。然而,大家是否知道,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罗贯中巧妙的构思和创作手法? **(一)小说中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讲述了这个故事的经过: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找机会除掉他。然而,诸葛亮总能先知先觉,避开他的阴谋。这次,周瑜想借着与曹军的对抗,给诸葛亮设难题,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单单考虑箭的材料和生产流程,这已经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按照每天一万支的速度手工制造箭矢,光是人力就难以承受。然而,诸葛亮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表示三天就能完成,而非十天。周瑜一听,简直是气愤万分,觉得这位孔明实在太过狂妄,决心不把他除掉誓不罢休。 不过,诸葛亮前几天并没有任何动作,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好戏。到了第三天,鲁肃开始担心,特地去打探情况。没想到,不久后,诸葛亮带着鲁肃和早已准备好的船只,冒着浓雾前往曹军水寨。当船只接近曹军阵地时,擂鼓声和呐喊声四起,曹军一时慌乱,因大雾弥漫无法准确判断敌军情况,决定用箭雨进行防守。船只的一面在箭雨中遭遇密集攻击后,诸葛亮指挥船只掉头,换另一面继续接受箭矢的袭击。直到太阳升起,浓雾散去,诸葛亮带领船队安全返回。通过这招草船借箭,诸葛亮成功获得了大量箭矢,巧妙的计谋让人称奇。 然而,尽管《三国演义》将这一故事写得极具戏剧性,生动紧凑,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但这一切其实是罗贯中的虚构。仔细想想,若这些船只上真扎满了草人,万一曹军发射火箭呢?这岂不是自找麻烦,结果反而导致全军覆没? **(二)历史中的草船借箭** 其实,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只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与曹操,而是孙权和曹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10月,曹操在击败马超和韩遂后,亲自领兵攻打孙权。双方在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一带展开对抗。年轻的孙权多次带兵出击,但曹军始终未出战。一天,孙权带着几只船去探查曹军的动向,曹军发现吴军船只后,立即开始射箭,吴军的船只受箭矢重击,几乎要翻覆。孙权果断下令转动船只,让另一面承受箭雨,不久后,船只恢复平稳,然后缓缓撤退。这段历史,展现了孙权沉着冷静的指挥能力,也体现了他不惧挑战、机智应对困境的勇气。毫无疑问,孙权确实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才华。 **(三)罗贯中的创作巧思**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手法,包括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移花接木,甚至添油加醋,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举个例子,黄盖诈降的故事在赤壁之战中是决定性的关键。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件事,但许多细节与小说中的描写大相径庭。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黄盖曾向周瑜献策,认为曹军兵力过大,若一味消耗,吴军将处于劣势。他建议采取火攻,由于曹军的船只首尾相连,若发动火攻,便能一举击溃曹军。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黄盖准备了数十只大船,用稻草装填,并用油浸泡,随后用帷幕遮掩。黄盖写信给曹操,假称周瑜与鲁肃势力过小,无法与曹操抗衡,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投降。曹操轻信了黄盖的假降信,接受了他的投诚。 但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大大渲染和夸张,小说中提到阚泽送降书的情节便完全是虚构的。根据史实,阚泽当时是孙权的西曹掾,而赤壁之战早在数年前就已经结束。阚泽不可能在那时为黄盖送去降书。此外,阚泽本身是一个性格谦恭的学者,完全不适合担任如此危险的间谍工作。 罗贯中的小说创作,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加以编织,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虽然这些故事并非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它们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