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是秦国最后一位著名将领,曾是秦朝最后的希望。正是他带领二十万被判刑的劳改犯,成功击败了周文、陈胜、项梁和田荣等起义军领袖,给秦国带来了恢复秩序的希望。然而,在巨鹿之战后,章邯却带领军队投降了项羽,使得秦朝彻底失去了有力的支撑点。但事实上,无论章邯是否投降,秦朝的灭亡早已注定。
秦朝的衰败与赵高的权力扩张 秦朝的覆灭并非由外敌所致,而是内政的崩塌,关键在于赵高的掌控。自沙丘政变后,赵高便开始操控秦二世,将其幽禁在宫中,彻底排除李斯的权力,自己则实质上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赵高并非忠诚的臣子,而是心怀私欲、谋取个人权力的奸臣。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秦朝的盛衰对他并无太多考量。因此,他的行为和决策,完全以保护自己为中心,任何有能力、有成就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眼中的威胁,赵高必定在适当时机除掉他们。李斯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昔日的权臣最终死于赵高之手。 作为秦国最后一位重要的将领,章邯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他曾经成功击败了周文和项梁等重要的起义军人物,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他能够顺利平定乱世,返回朝廷后,他无疑会获得重用,甚至有可能担任重要职务。然而,这对赵高而言显然是一种威胁,章邯的崛起将让他面临更大的竞争对手。因此,赵高一直在等待机会,想要将章邯打垮。 赵高的布局:逼迫章邯选择投降 章邯在巨鹿之战中失败后,派遣司马欣回到咸阳为自己辩解,但赵高根本没有见司马欣,甚至暗示了杀害他的意图。赵高此时的目的很简单,要么让章邯死,要么迫使他反叛,只要章邯能够从秦朝的核心位置消失,赵高的权力就能更加稳固。至于秦朝的未来,赵高根本不关心。司马欣察觉到赵高的意图后赶回章邯身边,向他透露了秦朝已处于赵高控制下的糟糕局面,并警告章邯,一旦有功,便可能会被陷害,甚至因过错被赐死。这意味着,章邯再也无法为国效力,他的未来已经被赵高彻底堵死。即使他坚持不投降,二十万刑徒的命运也和秦国的生死毫无关系。 面对项羽,秦国已经无力回天 此时,秦国的正规军已经几乎不复存在,除了驻守关隘的部分部队,剩下的正规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赵佗带领,征讨南方的百越,兵力大约六十万;另一部分是北方防线的长城军团,负责防御匈奴,兵力约三十万。除此之外,秦国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用。当周文起义军逼近咸阳时,秦朝甚至没有足够的兵力应对,最终还是章邯带领由刑徒和奴隶组成的二十万大军才暂时解决了危机,这足以证明秦国的兵力已经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至于这些分散的军队,最终也没有能够挽救秦国的命运。防守关隘的部队被刘邦轻松解决,征百越的部队脱离了秦朝的控制,成为赵佗扩展势力的资本。长城军团虽然有将领王离带队,但战斗力相对较弱,在成武战役中败给了刘邦,最终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彻底击败。而章邯的二十万刑徒,也因为被隔离在棘原,失去了支撑秦国政权的能力。即使章邯想要有所作为,面对刘邦的进攻,也只是心有余力不足。此时,他是否投降,已经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