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不见传,难掩其锋
由于蜀汉的历史资料相对匮乏,很多蜀汉人物的事迹未能被充分记录下来,使得一些英勇的将领似乎没有被人熟知。虽然如此,蜀汉能够延续四十三年,除了依靠益州的天险之外,还得益于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而其中,一位值得关注的武将便是句扶。 句扶,字孝兴,来自益州巴西郡汉昌县,他是一位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精通战术的将领。曾经被誉为名将之一。虽然他的功绩和声望相比于同乡王平略显逊色,因此他常常被列在以下的评价中: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其中的王指的是蜀汉的名将王平,张指的是张翼,而廖指的是廖化。能与这些名将并列,可见句扶的地位和能力不容小觑。那么,史书中究竟有哪些关于他的记载呢? (二)零星记载,得窥真容 翻阅史书,我们发现,《三国志·蜀书》对句扶的记载相当简略。他没有专门的传记,而是附在《三国志·蜀书·王平传》的末尾,关于他的记载仅有短短三十一个字:初,平(王平)同郡汉昌句扶,忠勇宽厚,数有战功,功名爵位亚平,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尽管文字简短,这无疑是对他的一种高度评价,尤其是王平在蜀汉的贡献和地位早已得到公认。 除了《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外,《华阳国志》也对句扶作了零星记载。在《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中提到:平同郡勾扶,亦果壮,亚平,官至右将军,封宕渠侯。此外,在《华阳国志·卷十二》中也提到了他,称他为左将军,宕渠侯勾扶。至于《三国志》为何称他为句扶,而《华阳国志》称其为勾扶,原因并不复杂。《说文解字》解释称,勾字本身就是句的别写,两者并无差异,勾作为姓氏时读作勾也没有问题。 另外,《三国志》中称句扶为左将军,而《华阳国志》称其为右将军,这显然是《华阳国志》的错误,因为该书中在卷七和卷十二的记载是自相矛盾的。所以,可以确定句扶的正式官职应为左将军。 《华阳国志》中还有一段对句扶的评价:马德信、王子均、勾孝兴、张伯岐建功立事,刘二主之世,称美荆楚。这里提到的马德信是季汉庲降都督、镇南大将军马忠,张伯岐是荡寇将军张嶷,王子均是王平。将句扶与这些人物并列,足以证明他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零星的记载,加起来大约只有八十多字,几乎涵盖了所有已知的句扶事迹内容。虽然简短,但也足以让我们窥见他不凡的身影。有人可能会问,尽管句扶能与这些名将并列,怎样才能体现出他的重要性呢? (三)位不寻常,能力出众 句扶的重要性,首先可以从他的官职和爵位中看出来。他担任的左将军一职,意味着他在蜀汉的军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蜀汉的武将系统中,左将军属于高阶职位,位居前将军、镇东、南、西、北大将军之下,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更高职务之上。这显示出,左将军是蜀汉的一个重要职位,担任这一职位的人数非常有限。 刘备曾经担任过左将军,考虑到名字重叠的问题,这一职位并不轻易授予他人。只有那些具有特殊身份或重大使命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因此,能够担任左将军的句扶显然是不可小觑的高层人物。比如,马超、吴懿、向郎、魏国投降的郭脩等人都曾担任过左将军。显然,句扶能够担任左将军,绝非等闲之辈。 (四)县侯加身,位冠朝堂 除了担任左将军,句扶的爵位宕渠侯也进一步体现了他在蜀汉的地位。宕渠侯是县侯,地位高于亭侯、乡侯和没有封地的关内侯。能获得宕渠侯这一封号,意味着句扶拥有非凡的地位和实力。在蜀汉的高级军将中,只有少数人可以与宕渠侯相提并论,像吴懿、吴班、王平、马岱等人也曾担任过类似的职位。 在建兴十五年,吴懿去世后,吴班和马岱也相继去世,到了延熙元年,蜀汉的县侯数量大幅减少。能够获得如此封赏,足以证明句扶在蜀汉的非凡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蜀汉历史上并非缺少杰出将领,而一些名将如句扶,虽然未被充分记录,但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