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出生于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和大臣。他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谋略家,还被誉为谋圣。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曾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的象征,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为中国古代的十四位圣人之一。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先祖是韩国贵族,他的父亲曾任韩国丞相。秦国灭韩后,张良心怀复国之志,曾结交刺客试图刺杀秦始皇,但未成功。后来,他率部投奔刘邦,参与起义,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身处乱世,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投身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官至大司马后,他选择辞官归隐,成为汉初三杰中唯一善终的人。 张良与韩信同样是跳槽加入刘邦集团的人才,但命运迥异。由于张良没有兵权,刘邦对他并不忌惮;而韩信却因军权庞大而成为刘邦心中的隐患。张良洞察刘邦心思,建议将韩信封为楚王。一方面,这样既不会直接削弱韩信,以免引发其他功臣的不安;另一方面,楚国是刘邦的故乡,地理优势明显,如有战争可提供战略支撑。 从战略角度看,这一建议可谓一石二鸟:既解决了刘邦的心病,又安抚了功臣,还为后续军事行动做好布局。随后,张良还建议刘邦迁都长安。长安地形险要,有高山大河作屏障,人口众多、生产力发达,既能抵御外敌,又利于长治久安。这一决策让西汉王朝延续近两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刘邦初定天下后,张良则以生病为由逐渐淡出政事,回家闭门谢客,几乎成为半退休的隐士。在刘邦开始削弱异姓王权力的行动中,张良没有参与。他目睹昔日功臣的结局,更加明白明哲保身的重要性,遂专心修炼仙道,避开了政治斗争的纷扰,从而得以善终。关于张良晚年的归属,史料有不同记载,但多数证据显示,他最后居官善终的说法更为准确。这一选择也体现了张良智慧与谨慎并存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