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的统治在蒙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显得十分脆弱。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征服,先后被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布韦希人和塞尔柱人侵占。这些征服使得哈里发的政治权力急剧下降,哈里发的实际统治区域也被大大缩小,仅剩下几个行省。随着哈里发的权力逐渐衰退,政治上已经无法再有效管理国家,必须依赖维齐尔来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同时,哈里发在精神上的权威也开始受到来自西班牙、北非及中亚其他哈里发政权的挑战。国内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经济也持续萎缩,国家陷入了极度的不稳定状态。
在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蒙古帝国在铁木真的领导下成功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蒙古汗国正式建立。蒙古汗国成立后不久,便展开了对外的猛烈军事行动,逐步扩大其势力范围。
在成吉思汗以及其他蒙古贵族的领导下,蒙古开始向西展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军事行动。成吉思汗亲自领导的第一次西征从1219年开始,持续到1225年。第二次西征则由窝阔台汗在1231至1239年间进行,而第三次西征则由旭烈兀统帅,于1252至1258年间发起。通过前两次西征,蒙古帝国的势力逐渐扩展至中亚和东欧,为第三次西征的发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汗国后,进行了许多社会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蒙古帝国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还标志着蒙古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开始了蒙古部落对外扩张的道路。
与此同時,蒙古帝国的崛起使得其西方邻国花剌子模国逐渐强大起来。花剌子模国在阿即思的领导下,于1127至1156年成功摆脱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并臣服于强盛的西辽。摩诃末即位后,花剌子模国迎来了鼎盛时期,控制了包括波斯西部、阿富汗、呼罗珊和河中地等广阔的领土。随着花剌子模国的不断扩张,它也逐渐成为了蒙古汗国的威胁,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在成吉思汗进军中亚之前,为了保障后方的安全,他在1218年派遣了大将哲别率领2万大军西征,先后击败了屈出律和西辽,成功占领了西辽东北部的大量土地。蒙古汗国因此与花剌子模国接壤,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变得频繁。这时,蒙古与花剌子模之间的战争已成定局,成为蒙古第一次西征的核心目标。
1218年的讹答剌事件成了成吉思汗对花剌子模国发动战争的导火索。1220年3月,成吉思汗和拖雷指挥的中路军攻占了河中地区的布哈拉城,切断了花剌子模国新都撒马尔罕与玉龙杰赤之间的交通联系。到5月,蒙古四路大军成功会师撒马尔罕,迫使摩诃末沙逃往西亚。到了7月,窝阔台和察合台率军攻占了玉龙杰赤,击败了守军,并将工匠和妇孺掳走。玉龙杰赤的陷落意味着蒙古人彻底征服了河中地区。
摩诃末的迅速溃败,揭示了花剌子模国的内部虚弱。尽管摩诃末的扩张政策曾让花剌子模国的版图扩展至锡尔河、印度河及阿哲儿拜占等地,但他在这些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却非常不稳固。内部矛盾不断,摩诃末的母亲秃儿罕·可敦专权,导致了政局的动荡。面对即将到来的蒙古进攻,花剌子模国的统治者们未能达成统一的对策,这大大削弱了国家的抗战能力。
为了追击逃往西亚的摩诃末,成吉思汗命令哲别和速不台继续追击,展开了为期四年的征战。1220至1223年间,蒙古军接连攻占了波斯北部、东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地,频繁洗劫了多个大城市。此次西征几乎让花剌子模国从地图上消失,蒙古全面占领了河中地区,波斯东部、北部和西部也遭到严重破坏。尽管如此,蒙古的大规模扩张客观上促进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29年,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并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的遗嘱指导下,继续推进蒙古帝国的扩张事业。窝阔台即位后,开始着手扩大蒙古的领土,主要目标集中在西亚和东欧。随着蒙古对金朝的灭亡,窝阔台已经稳定了中亚和中原的统治,开始策划新的征服。1235年,窝阔台命令拔都为统帅,带领大军展开第二次西征。
第二次西征从1236年2月开始,拔都的军队先后征服了不里阿耳、阿速和斡罗斯等国。蒙古军通过征服莫尔多瓦地区,攻占伏尔加河沿线的城市,并于1237年春继续向基辅、匈牙利、波兰等地推进。蒙古的侵略不仅冲击了西亚,也让东欧多个国家深感威胁。
此时,成吉思汗的后继者窝阔台继续推进扩张,蒙古军队在西亚和东欧的征战没有停止,甚至威胁到了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31至1241年间,蒙古军多次袭击巴格达,虽然未能完全征服,但已经让阿拔斯哈里发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