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最初名为“武成王庙”,原本用于祭祀姜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随着历朝更迭,庙中的祭祀名单也在不断变化。最初,庙中设有“武庙十哲”,随着历史的进程,祭祀的对象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七十二将”。这些七十二位将领中,除了姜子牙外,其他人都属于副祀的范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良。他被称为“副武圣人”,而在副武圣之下,就是那些被称为“武庙十哲”的人物,他们都有雕像供奉在庙内,位列东庑和西庑。这些人都是历代著名的军事人物,他们的功绩显赫,因此被列为庙中重要的祀神之一。
其中,七十二将的范围,实际上是指那些除了姜子牙之外的将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历史时期,副祀张良以及“武庙十哲”也被包含在七十二将之内,这使得其中还包括了诸如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比如蜀汉的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东吴的周瑜、陆逊、吕蒙、陆抗,乃至曹魏的张辽、邓艾等诸多历史名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唐宋时期的皇帝们会做出如此安排,特别是曹魏的诸多名将中,只有两位被列入武庙,而蜀汉的三位则更多,东吴甚至有四位名将入祀,这其中尤以吕蒙的入祀引人深思。
吕蒙,作为三国时期东吴的一员将领,虽有其所谓的“白衣渡江”之事迹,但整体上其军事成就相较于其他三国名将并不突出。即便在白衣渡江之际,吕蒙背叛盟友,夺取了属于蜀汉的荆州部分地区,却未曾继续对曹魏的襄樊进行攻势,给人一种背后捅刀、图谋私利的感觉。如果吕蒙在夺取关羽之后,能趁机进攻曹魏的重地,或许他的历史地位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就这样,吕蒙的事迹多少让人难以理解其为何能入庙,尤其是他入祀后,是否曾经想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会因此变得复杂?
在我看来,吕蒙在三国中的地位,最多也只是二流,他的名气远不及诸葛亮、周瑜等人,甚至连鲁肃的历史影响力也要稍强一筹。若从更广泛的历史角度来看,他的入庙更多的是提醒我们:在权力斗争中,永远没有不变的盟友,只有不断变化的利益。吕蒙的“背叛”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因此,历史中吕蒙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对后人的警示。而一旦这些三国时期的英雄重生于武庙,必定会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混战,关羽与张飞是否会因其背叛而痛揍吕蒙,周瑜、陆逊等人是否会为吕蒙鸣不平,这些都让人忍不住想象。
若以《三国演义》中的描绘来分析武庙中的三国名将,问题似乎更加复杂。关羽、张飞等武将和吕蒙的关系,肯定不是简单的“战友”那么单纯。事实上,《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几乎是三国第一勇将的象征,水淹七军、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足以证明他的武勇与智谋。而即使没有张飞的协助,关羽一人独战东吴的四将,也未必会落下风。可以想象,若这几位三国名将“复生”,东吴四将即使合力,也无法抵挡关羽的愤怒。
更何况,东吴四将中的大多数并无卓越的单挑记录,其军事能力甚至无法与关羽相提并论。虽然《三国演义》中的吕蒙有着“白衣渡江”的伟大形象,但细看他的历史贡献,其实并没有多少足以被称为伟大的战绩。即使四人联手,也不太可能对关羽构成威胁。
从关羽和张飞的视角来看,吕蒙和陆逊不过是些“背后使诈”的人物。两人虽然有所表现,但总比不上那些靠真本事打天下的武将。如果他们真要对吕蒙动手,那么不仅东吴的四将会被击败,甚至连曹魏的名将也不敢袖手旁观,因为关羽张飞势必会将吕蒙的“背叛”作为必杀目标。而曹魏的名将如张辽、邓艾等人,也不可能在旁观战,毕竟吕蒙曾在军事战略上与他们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历史中那些决定三国命运的关键战役,往往并非依靠单纯的武力,而是通过智谋与权谋的交织。例如赤壁之战,周瑜巧妙利用火攻战术击败曹操;吕蒙和陆逊也在战争中通过阴谋和策略取得了不少胜利。三国演义中的诸多火攻战术,无不彰显了权谋的重要性。而武庙中将这些有着深刻矛盾的敌人放在一起,难免引发塑像破裂的局面。
宋朝的赵匡胤在调整武庙祭祀名单时,确实做出了让人费解的决定,他将关羽、张飞从武庙中移除,但却保留了吕蒙的塑像。这一决策,引发了后世的讨论。赵匡胤对于吕蒙的态度,显得十分复杂,而关于吕蒙为何能在历朝历代的武庙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依然是一个谜题。
总的来说,吕蒙的入庙无论在功绩还是人品上,似乎都不够资格。他的历史地位与许多三国名将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而三国中的名将如此之多,吕蒙的存在无疑让人感到不平。如果要从三国中选出九位代表性人物进入武庙,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吕蒙的入选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