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中,明朝中后期的嘉靖和万历两位皇帝,常被视为“不上朝”现象的代表人物。这两位皇帝的在位时间都异常漫长,嘉靖执政达45年,而万历则长达48年。如此长时间的在位,即便他们在朝廷上缺席一半的时间,也能留下超过20年的不上朝记录。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年都算作不上朝的时间,那么他们的缺席也就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了。
如果我们回顾明朝的其他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外,大多数皇帝的在位年限都未超过20年。因此,尽管明朝中有不少皇帝也不太喜欢上朝,但由于他们在位的时间较短,这些皇帝的不出席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也没有被过度放大,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变得模糊。但若要追溯明朝皇帝不上朝的“先河”,我们不得不提到朱祁镇——即明英宗。
当时的朱祁镇年仅十岁,刚刚失去了父亲,是一个尚未历经风雨的孩子。由于年纪太小,无法独立主持早朝,于是他的辅佐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决定采取一种折衷办法。他们认为,完全让一个小孩主持早朝是不现实的,但早朝又是不可废除的朝廷程序,于是他们提出,每次早朝大臣只需呈报八项重要事务。这些事项提前一天便会书面呈上,与皇帝商议好,第二天再公开讨论答复。
这种做法虽在形式上勉强符合朝廷制度,但却显得有些形式主义。随着朱祁镇逐渐长大,这个规矩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每天的提报事项有所增多,但依然需要提前在宫中流转一遍,这样做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让朱祁镇感到极为无趣。第二天早晨,他还得再去“演”一遍那些已经商定好的事情。久而久之,这种程序逐渐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而大臣们对此也不满。
明朝的早朝通常参与人数众多,达到数百甚至上千人,而且大多数时候,早朝都在露天举行。皇帝坐在高座上,随时可以有人扇风降温,或者加衣御寒。如果下雨或下雪,还会有宫女打伞遮挡。而与皇帝相比,大臣们却常常比皇帝早一个时辰起床,他们只能站着或跪着,辛苦度过漫长的早朝时光。这样的早朝对大臣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早朝,参与感低,效率差,几百个大臣聚集在一起,像极了现代的群演。就像现代职场中那些无聊的全体会议,很多人都不明白自己出席的意义所在。可以想象,明朝的大臣们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早朝感到疲惫不堪,许多人开始请假、装病,甚至放弃出席。明朝的点卯制度并不严格,签到也不像宋朝那样精细,因此很多大臣选择不出席,反倒宁愿回家休息。
到了成化和孝宗时期,早朝上的大臣人数逐渐减少,很多时候,宫女、太监和负责仪仗的锦衣卫人数甚至超过了大臣。紫禁城的广场上,常常冷冷清清,乌鸦在地上自由活动,这一现象甚至被称为“鸦朝”。如此一种从上到下缺乏热情的早朝,逐渐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成为了“鸡肋”。即便是明孝宗这位较为勤政的皇帝,也有长达十年不上朝的记录。
既然明朝皇帝不上朝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后人会特别批评嘉靖和万历这两位皇帝呢?事实上,虽然许多明朝皇帝都不喜欢上朝,但他们至少在朝廷有需要时,仍然愿意露面。例如,成化七年的朱见深、弘治十年的朱祐樘,甚至时不时出现的朱厚照,他们都曾在朝廷有过身影。而嘉靖和万历则不同,若他们一旦消失,就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便是重大节日,也不再出现。嘉靖偶尔会与内阁商议事务,但万历则将“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他几乎完全放权,六部九卿只剩下半数在职,而即便如此,万历仍旧没有重新上朝的打算。这样不问政事、不露面的皇帝,自然引发了许多批评。
综上所述,明朝皇帝不上朝并不能仅仅用“懒”来概括。每位皇帝背后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了解这一点,我们便能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历史话题。如果你对明朝皇帝感到厌恶,以后提起这些皇帝时,不仅可以提到万历和嘉靖,还可以从成化到天启时期的皇帝们作为谈资。而如果你对明朝有些许好感,那么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复杂心态后,你或许也能理解,虽然不上朝显得不太负责任,但若不彻底消失,这种行为似乎也可以理解。无论站在哪一方立场,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的日常谈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