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2月,南京的诏狱中,阴冷的石壁上,水珠悄然渗出。蓝玉蜷缩在腐草堆里,他昔日那副闪亮的鱼鳞甲,早已变得锈迹斑斑,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手持烛台,逼近他,烛光将他面前的卷宗照亮,朱砂批注鲜红:“凉国公蓝玉,私藏甲胄,豢养死士,图谋篡逆。”
蓝玉猛地跳了起来,铁链哗啦作响,眼中迸发出如同困兽般的凶光。几天前,他还在府中与义子痛饮,笑谈漠北的风雪,畅谈人生的豪情。如今,四周寂静无声,诏狱的刑架上,已经挂满了血淋淋的供词,诉说着他堕落的命运。
那一年的七月,南京城空荡无人,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在城外。当刽子手的鬼头刀一落,狂风骤起,将蓝玉的头颅卷起,传说这位曾是战神的英雄,至死不肯闭眼,怨气直冲天际。
然而,蓝玉悲剧人生的种子,早在那场震动漠北的捕鱼儿海大捷时便已经悄然埋下。
常氏荫庇下的崛起
蓝玉,安徽定远人,年轻时并不起眼。1363年,因姐姐嫁给了常遇春,他有幸投身朱元璋麾下。当时,常遇春已经是横扫江淮的名将,“常十万”威震四方,蓝玉虽然未曾立下显赫战功,但却在平江围城战中展现了不凡的军事才华。
当常遇春率主力强攻张士诚时,蓝玉主动请缨,突袭葑门。他命士卒背负柴草填平护城河,亲自带领三百死士架云梯登城。元军箭楼上的弩机密集发射,死士们倒下如同割麦般,而蓝玉却依旧坚定地单手攀梯,甚至在左臂中箭的情况下,依靠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攀上了城垛。战斗中,他斩杀七人,最终插上了明军的战旗。
《明实录》曾记载:“玉先登,矢集其身如猬,犹大呼陷阵。”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决定性的胜负,但它让朱元璋记住了这位常遇春的内弟蓝玉。
然而,朱元璋在封功时,却没有给蓝玉显赫的封号。朱元璋将蓝玉、沐英安排在大都督府之职,目的是让他们在更大的战场上锻炼,成为未来的基石。
漠北的终极辉煌
1371年,朱元璋命蓝玉为先锋,随傅友德攻破瞿塘天险。蓝玉在剑门关攻坚战中,亲自带领三百死士攀绝壁,最终炸毁元军的箭楼,在傅友德的主力未到之前便占领了关隘。
几年后,蓝玉的军功愈发显赫,1388年他率领十五万大军深入漠北。经过月余的艰苦行军,蓝玉几乎陷入困境,粮草即将耗尽,却始终未见敌人的踪影。这时,副将王弼劝他坚持,最终蓝玉采纳建议,指令全军隐蔽行踪,绝不露出火光。三天后,侦查马快报:“北元王庭距此八十里。”
蓝玉随即亲率精骑,趁着狂风沙尘的掩护,突袭元军大营。太尉蛮子猝不及防,蓝玉一箭穿喉,立下赫赫战功。此次战斗,不仅俘获了元主的次子、妃嫔及数十万牲畜,还缴获了国玺。朱元璋大喜,命封蓝玉为“梁国公”,并亲自发布诏书:“玉之功,可比卫青、霍去病。”
骄纵的致命转折
然而,随着胜利的光环逐渐笼罩,蓝玉的傲气也开始膨胀。凯旋途中的一次夜晚,他抵达喜峰关,却因守将不应允开门,竟纵兵毁关入。更为严重的是,他强占了俘获的元主妃子。元妃宁死不屈,自缢而死,留下血书:“宁死不受南将辱!”
朱元璋得知后愤怒异常,立即改封蓝玉为“凉国公”,并在铁券上刻下严厉的谴责:“恃功骄纵,多行不义。”蓝玉的气焰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在平定西番时坑杀降卒三千,逼迫民夫修建别院,致使春耕停滞。他擅自罢免将领,专断进退,这些行为令朱元璋深感不满,直言“功臣恃宠,渐成国蠹。”
洪武末年的血雨腥风
1392年,太子朱标的骤然去世打破了蓝玉的庇护网。失去常氏支持的蓝玉,最终成为了朱元璋清洗功臣的首要目标。锦衣卫突袭蓝府,查出大量武器和甲胄,还发现蓝玉与曹震、詹徽等人密谋反叛。通过酷刑,蓝玉被迫承认谋逆之事,三天后,他在刑场上遭遇凌迟。
蓝玉的惨死,牵连了大量官员和亲信,包括一公、十三侯和二伯,死者达一万五千人。朱元璋还趁机废除了大都督府,设立五军都督府,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权臣的结局
蓝玉的悲剧揭示了明朝初期皇权集中的无情。朱元璋利用蓝玉扫荡北元,然而在边境威胁解除后,他毫不留情地铲除这个有权势的将领。在蓝玉死后七年,靖难之役爆发,蓝玉若尚在,或许他也会成为那个局面的变数。
如今,在蓝玉的故乡定远,蓝氏后人依然守护着一块破碎的铁券,铁券上“凉国公”三字,冷冷发光,仿佛在诉说着那个血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