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历史上的某一天。作者:萨沙(原创)
为何哥舒翰领唐军以弱击强呢?
在756年7月14日,面对安禄山领导的军队逼近,唐玄宗紧急撤离了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这场安史之乱中,有一场关键的激战,那就是潼关之战。当时安禄山军队实力占优,士气风头正劲,而唐军竟然选择了离开潼关进行一场战略决战,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这场失败导致唐军只能紧急撤往四川,形势岌岌可危。
为什么唐军会如此糊里糊涂地进行决战呢?
其实,这是多方面矛盾积聚导致的复杂结果,而非某一个因素的单一决定。让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唐玄宗对军事的过度干预。
徐向前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历经血与泪总结出的至理名言。军事作战是一门极其专业的领域,而唐玄宗却对军事颇有干预,直接反对潼关坚守的战略。
他的毫无军事经验,却强行插手,最终导致了决战的惨败。
其次,将领之间的矛盾。在这关键时刻,将领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挑唆,对哥舒翰充满怀疑,甚至强迫他出兵。而杨国忠之流和哥舒翰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导致了政治斗争的升级。这种内部矛盾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
第三,对叛军实力的高估。唐玄宗误判了安禄山和叛军的实际威胁,甚至在失去洛阳后仍对其不以为然。
他被虚假的好消息蒙蔽,认为唐军仍然掌握全局,可以轻松消灭叛军。这种高估实力的错误判断直接导致了潼关战役的惨败。
最后,唐朝体制的根本性问题。
唐玄宗长期享受奢华,身边大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溜须拍马,使他远离了国家和军队真实的情况。唐朝体制的腐败让唐玄宗无法正确判断战局,最终选择了错误的军事决策。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和哥舒翰的惨败是唐朝体制问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唐玄宗的过度干预、将领之间的矛盾、对敌实力的误判以及体制的腐败,共同导致了这场悲剧性的战役。
参考资料: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