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晚霞映照着天空,孤鹜与它一同飞翔,秋水延伸到天边,宛如一片碧蓝的画布。渔舟在夜幕中唱响别样的晚歌,回荡在彭蠡湖畔;雁阵惊动秋寒,回音在衡阳之浦戛然而止。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绘的那般,落霞与孤鹜的奇妙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光影交错,是初唐时期的风华。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下,一个年轻的文人,王勃,以其卓越的才华崭露头角。然而,他的一时冲动却使他的人生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轨迹。这位初唐四杰之一,英年早逝,生命的结束早于他的辉煌。
落幕之时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新唐书》
王勃南下省亲,心怀愧疚,因为他的父亲被贬斥到遥远的交趾,全因他曾匿藏一官奴曹达,更因恐事泄而将其杀害。父亲坐左迁交阯令,远离繁华的长安,身临异域,都是因为儿子的一时冲动。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虽从鬼门关口拿回了性命,但心头的罪疚和愧疚促使他南下省亲,决心面对父亲。
杀人前科
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王勃曾因一时冲动杀害达,以塞口。出于对官奴曹达犯罪的隐瞒和恐惧事情败露的担忧,王勃做下了这个无法挽回的决定。他的命运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自己身陷囹圄,还导致父亲从长安被赶到原始热带雨林地区。
南下的目的
王勃南下之行,除了省亲,更是为了面对父亲,为了向父亲表达他心中的歉疚和忏悔。然而,这个决定使他走上了一条充满坎坷和危险的不归路。
不归的旅程
陆路与水路
在古代,出行方式主要分为陆路和水路。初唐时期,南下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水路,因为南方水系发达,水上交通便利。而陆路则充满了艰险,山高路险,旅途劳顿。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在王勃的时代,水路不仅更为舒适,而且风险较陆路相对较小。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方的水路交通更加畅通。因此,王勃选择了水路,想必是为了在这段不归路上保持相对的安全。
出行要素
王勃的南下旅程,要素包括目的地、出行方式和路线。交趾地处岭南道的西南方,是整个大唐王朝的西南边陲。从邕州开始,陆路通往交趾,路途艰难崎岖,需要穿越十万大山与四方岭。在这段半月的旅程中,除了高山险峻,还有瘴疠之乡的威胁,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旅途。
如何去交趾
从邕州西南行二百七十里抵达瀼州,再行二百四里至禄州,最终到达交趾。这条陆路充满了挑战,且需要时日长途跋涉。王勃如此远行,不仅是为了省亲,更是为了亲自面对曾因他而颠沛流离的父亲。
水路的选择
从广州出发,水路分为东行和西行。东行的海路相对较易,而西行则较难。对于王勃而言,他最终选择的是向东,利用海路前往交趾。水路的选择,相对较为安全,但仍伴随着不少的风险。
风险与挑战
南海航线并非一帆风顺。北部湾的海域充满变数,夏季时常受到来自热带海洋的湿润风暴和台风的影响。在交趾附近的海域,广西沿海更是充满挑战,水下暗礁、巨石隐伏,使得船只难以安全行驶。王勃所乘船只可能因为突发风暴,无法及时靠岸,最终溺水而亡。
生命的终结
“飓母偏惊旅客船。”在南海航线上,突如其来的台风和飓风常常使船只在汹涌海浪中翻腾。在两广沿海,尤其是广西附近,充满了危险的地形和海洋气候。于是,王勃的旅程变得更加艰难,船只或许试图靠岸避风,但在充满未知的海域中,他们却无法规避风险。生命如同飘摇的小舟,有时是波涛中的遗憾。
结语
王勃的南下之旅,不仅是一次省亲,更是他与父亲对话的机会。然而,他选择的旅程却是充满坎坷和危险的。从陆路到水路,从瘴疠之乡到充满风险的海域,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他选择的水路,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航程。
或许,这是一个探寻内心、面对过去的旅程。王勃用自己的生命,勾画出了一幅悲壮的画卷。他的故事让人深思,生命之路充满曲折,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是一次冒险。在这段旅程中,他或许并非追求华丽的归宿,而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