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民国账本看真相:为何说战争对中产阶级的打击最为沉重?
迪丽瓦拉
2025-09-27 15:04:01
0

1936年深秋的宿县街头,黄包车的车夫轻轻挑起车帘,一位身穿长衫的中年男士从车上缓缓下车。他的衣角上带着新墨的清香,显得与周围的街道格外不协调。男子从怀里掏出怀表,熟练地检查了一下时间,随后他递给车夫两枚铜元,转身步入旁边的货栈。

那时,董士沅的生活看似平凡无奇——他在账本上简明扼要地记录着:“赏车力2角,购烧鸡1元4角,付邮汇武进家用3元。”他的日常开销,朴实而又规律。然而,谁能料到,六年后的同一时刻,这个穿着得体的商人将会在简陋的破屋中,颤抖着写下:“卖字画得银8角,购杂粮3升。”

那本日渐泛黄的账簿,悄无声息地揭示了战争给中产阶级带来的深重灾难。

体面生活的崩塌轨迹:从鱼蟹满桌到杂粮果腹

翻开董士沅1936年的账簿,里面的字迹整齐而有序,仿佛是打印出来的一般清晰。每月103银元的收入中,46元来自于他在货栈担任掌柜的固定工资,余下的收入则来自投资分红和存款利息。他的开销清单,堪称一幅市井生活的写照:每周必有烧鸡和鱼蟹,出门必乘黄包车,甚至连下乡收租时也要事先准备好开水和鸡蛋。

在1936年12月2日的账单中,那笔“援绥军捐款1.34元”显得格外庄重,它印证了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家国情怀。然而,这一切的转折,开始于1937年秋。

账本的空白处,突然被潦草的批注打破:“沪战起,汇武进家用倍之。”随着南京沦陷,董士沅开始频繁地将钱汇回老家,保障家人的生计。1938年初,账上不仅出现了“购爱国公债10元”与“红十字会捐款5元”,同时他对肉类的消费也有所减少,缩减了三成。

精神世界的双重沦陷:良民证与算命钱

到1940年,账本里出现了两项新支出,这让后人看了无不为之一震:一项是“办理良民证1.2元”,另一项是“算命看相3元5角”。良民证,是在沦陷区生活的百姓所必须办理的生存凭证,而算命看相的费用,则是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中产阶级用来麻痹自己精神的方式。

随着战局不断恶化,董士沅的生活逐渐崩塌。在物价飞涨的背景下,他的体面生活逐渐变得难以为继。尽管他依旧坚持洗澡理发,但这两项服务已经被拆开来消费。即便他依然购买书籍,但以前他阅读的是《墨子汇海》之类的经典,战后则更多是《心经》《金刚经》这些安抚内心的读物。

档案资料表明,1940年后,上海的米价暴涨了40倍,而董士沅的月收入却缩减至战前的三分之一。账簿中“邮递费”的项目频频出现,显示出他对远在江苏老家的家人的关心与牵挂。1941年某一页夹着的《申报》报道中提到“沪上名流纷纷避居香港”,而董士沅账上的一笔支出“购旧皮箱2元”则预示着他或许已经在准备逃难。然而,最终这个皮箱始终没能装满他远行所需的盘缠。

知识分子的体面:乱世中的最后防线

到了1942年2月,董士沅的账本上仍然清晰地记载着一笔“购《英汉辞典》1册”。此时,董家已经搬进了漏水的简陋厢房,但他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战前,董士沅的书架上摆满了《法律质疑汇刊》和《铁道史》之类的专业书籍,而战后,他的阅读书目则逐渐转向了《金刚经》与《面相学》,这也许反映了他内心的惶惑与迷茫。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大公报》社论中的一段文字:“中产阶级如风中芦苇,既无劳工之无产无畏,亦无豪绅之翻云覆雨。”这句话或许揭示了董士沅面临的困境:他既不能像富商那样通过转移资产来规避风险,也无法像贫苦劳工一样“躺平”求生。在账簿上,那些不断出现的“量入为出”批注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即便是购买一瓶咸菜,他也会小心翼翼地标注下价格的波动。

恩格尔曲线的警示:生死之间的跨越

经济学家分析董士沅账本中的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1936年时,董家的恩格尔系数仅为0.28,属于“最富裕”层级;然而到了1938年,这一数据飙升至0.605,直接跌入了“贫困”区间。这一数据的剧烈变化,正是战争对中产阶级精准打击的体现——他们既没有土地作为抵御通胀的屏障,也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投机倒把。

账本显示,董士沅战前的投资收益占据了家庭收入的55%,但到了1940年以后,这一项几乎完全消失。更为残酷的是,当富人通过囤积居奇来获取暴利时,董士沅这样的中产阶级却因其“体面”的束缚,无法进行灵活的转型。即使他需要变卖家当,也会选择“出租房屋”或“兼职卖字”这样看似体面的方式,而不愿像小商贩一样沿街叫卖。

这种精神上的枷锁,或许比眼前的经济困境更加致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深知权臣的权力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因此决定将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并授...
原创 徐... 三国时代,猛将如云,无论是蜀国的五虎上将,还是吕布、颜良、文丑等人,都展现出了常人难以匹敌的武勇。而...
原创 此... 三国历史充满了英勇的将领和睿智的谋士,其中曹魏有著名的“五子良将”,蜀汉有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孙...
原创 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各具特色的名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骑马冲锋成了常见的...
原创 三... 三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外族的侵袭,关键在于边疆地区聚集着一批令人钦佩的杰出将领。这其中,董卓、吕...
原创 三...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三国时期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背后动机,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还是早已箭在弦上、不...
原创 明...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首先,谈到这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出身十分卑微,犹记得曾...
原创 大...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看似隔着山西与河南,背后...
原创 三... 220年,南郡发生了傅士仁与糜芳的叛变事件,南郡很快被孙权攻陷,关羽在此情况下被迫逃离。孙权攻占南郡...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封号一直是王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体现出封地与地位,还常常承载着权力和象征...
原创 李... 制约李太后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意图,更深层的原因涉及到朱元璋所倡导的“以儒制国”理念,以及朱棣所推...
原创 韩... 韩信之所以选择追随刘邦,关键在于刘邦给予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刘邦的提拔,韩信或许只...
原创 秦... “秦晋之好”这个词,通常用来描绘两个国家或群体之间的良好关系,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之...
原创 原... 在我们观看古装历史剧时,往往能够看到那些与皇帝携手征战、为国家打下基础的大臣们。可是,当国家战乱结束...
原创 欧... 从昔日宰割到今日被缚:欧盟“百年屈辱”的隐忧 欧洲,这片曾经在全球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土地,如今正经历着...
原创 日... 家人们,日本最近又整幺蛾子了!赶着二战结束80周年,说要展出《终战诏书》原件。乍一听好像挺严肃,细琢...
原创 战... 自古兵家有云:"临阵换将,乃为大忌。" 指挥者的突然更迭,往往意味着军心浮动、战术断裂,稍有不慎便会...
原创 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这句出自《孟子》的名言,恰如其分地描述...
原创 扶... 刘备的儿子刘禅,在长坂坡之战中真的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傻乎乎的吗?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原创 解... 程悦长(1911-1961),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是一位在国家危亡时刻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享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