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宰割到今日被缚:欧盟“百年屈辱”的隐忧
欧洲,这片曾经在全球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土地,如今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落差。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仿佛重演,只不过角色互换——昔日西方列强对中国施加的种种手段,如今正被美国毫不留情地用在了昔日的盟友身上。
一切的开端,要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那道行政令说起。伴随着“对等关税”的大棒挥向全球贸易伙伴,曾经经济繁荣的欧盟,骤然成为了美国关税收割的“重灾区”。美欧贸易协议宛如一份城下之盟,欧洲不仅要缴纳高达15%的关税,还需承诺增加对美600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7500亿美元的能源专项资金。
“欧洲已经沦为了地缘政治中的‘软柿子’”,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语道破了欧洲的尴尬处境。一些欧洲精英更是发出悲鸣,将当下的情景与19世纪的中国相提并论:“我们正在走向自己的‘百年屈辱’”。 他们不解,曾经欧洲对中国所做的一切,如今竟然被美国原封不动地奉还,关税大门洞开,欧洲市场沦为美国商品的倾销地,历史何其相似!
这一局面的根源,实则在于欧洲自身实力的衰退,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认知不足。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卡尔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指出清朝的衰落源于一种“自我毁灭式的自满”,使其在技术发展浪潮中掉队。如今,欧洲在军事和技术领域对美国过度依赖,深陷“中等技术陷阱”,一旦被美国“卡脖子”,便难以挣脱。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施压之所以奏效,与欧盟内部的痼疾密不可分。欧盟并非铁板一块,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西欧国家,主张对美国采取强硬的报复措施;而经济体量较小的东欧国家,则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贸易分歧,难以承受与美国打“持久战”的代价。在是否反制美国的问题上,欧盟内部尚且争执不休,又何谈团结一致抵御美国的关税压力?
精明的特朗普正是抓住了欧盟这盘散沙的特点,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轻而易举地逼迫欧盟让步。有人将矛头指向主导谈判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认为她对美国作出了过多让步,未能有效捍卫欧盟的经济利益,欧盟内部甚至出现了呼吁更换领导人的声音。
然而,回顾美欧之间的“拉锯战”历程,不难发现,冯德莱恩的办事不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并非导致欧盟惨败的唯一因素。欧盟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恰恰印证了一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欧洲牢牢地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美欧结成了“价值观同盟”。然而,这种盟友关系是脆弱的,一旦美国选择“毁约退群”,欧洲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现在发生的一切,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未来,欧洲的落差感或许还会更多。要么学着调整心态,接受自身衰落的事实;要么痛定思痛,拿出行动来改变现状。倘若欧洲各国继续沉溺于对昨日的留恋和对当下的不满中踌躇不前,那才是真正距离“百年屈辱”的时刻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