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原子弹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事件。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日本在冲绳等地的疯狂抵抗导致了大量盟军官兵伤亡,出于对盟军官兵生命的保护,尽快迫使日本投降,美国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加速战争进程。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长3米,直径0.7米,内装60公斤高浓铀,重约4吨,TNT当量为1.5万吨。炸弹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广岛市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8月9日,美军对日本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长期以来,日本把自己描绘成二战特别是原子弹轰炸的“受害者”,却很少提及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历史背景,更没有提及日本二战期间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带来的严重伤害。
2005年5月24日,美国数学巨擘、当年参与了“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先驱彼得·兰克斯在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阿贝尔奖,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原子弹炸日本乃“正义之举”,否则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5月24日兰克斯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美国将原子弹投向日本是正当的,如果美军被迫登陆日本的话,那么所造成的伤亡肯定要超过盟军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投下原子弹后,日本很快认输投降,一切也随之结束了。”兰克斯持这种态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原子弹轰炸日本对现今的警示作用。“人们在21世纪之所以对原子弹感到恐惧,部分原因正是他们从广岛和长崎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了原子弹所能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正是这种恐惧,使得人们在当今时代也不敢动用核武器。
202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80周年,广岛市举行和平纪念仪式。日本首相石破茂出席活动并致辞,称决不能让广岛、长崎的悲剧再度发生,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