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并无大将,廖化被选为先锋,这背后反映出蜀汉人才的匮乏。廖化并非一个毫无能耐的将领,事实上,他的军事才能堪称当时一流,能够指挥军队取得胜利。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蜀汉的军事力量和将领的素质却如此稀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规模过小
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人才的储备,人才越多,胜出的机会也越大。蜀汉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人口仅为90余万,这一数字相较于当时的东吴和曹魏显得微不足道。东吴人口约200万,曹魏更是高达400万。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北京朝阳区的常住人口就达到了400万,而许多国内的大城市县城,其人口也远超90万。因此,蜀汉的人口规模,实际上相当于今天中国某个小县城的总人口。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国家,能培育出多少杰出的军事人才呢?
第二,选拔机制的限制
汉代的选拔制度实行的是“举孝廉”政策,即通过推荐制选拔官员。虽然这些人选经过考试,但实际操作中,选拔过程往往流于形式,真正的选拔标准并不注重能力,而是看背景。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地方门阀之间互相扶持、提拔自己人,普通百姓即便有能力,也往往因没有背景而无法得到提拔。举孝廉制使得许多有才能的普通百姓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像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黄巾之乱爆发之前,甚至连一个有影响力的职位都没有,仅仅是普通百姓而已。这种选拔制度,直接限制了许多有潜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农耕社会的局限性
在汉代,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低,百姓生活困苦。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田间劳作,识字率低,教育普及程度差。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更需要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而非文化或军事才能。因此,人才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大多数普通百姓也未能受到充分的教育,导致国家真正能够参与到政务与军事决策的专业人士屈指可数。
第四,内部派系的激烈斗争
蜀汉虽小,但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却非常复杂且激烈。首先是刘备的嫡系派,这些人是刘备从早期便随行的亲信,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等,他们身经百战,能力出众,也受到了刘备的极大信任。但由于他们人数过少,只能占据少数关键岗位。其次是徐州派,这一派系代表人物有糜竺、糜芳等,这些人早年投靠刘备,属于较为普通的官员。第三个派系是荆州派,主要由刘备早期征服荆州时吸纳的能人组成,其中以诸葛亮、庞统、蒋琬等为代表,他们曾在蜀汉的早期建立了不小的功业。最后是巴蜀派,这个派系的成员大多是刘璋旧部或巴蜀地方人士,内部也存在分裂。尤其是巴蜀民间派,由于扎根深厚,人才最多,但由于地方势力过于强大,难以完全控制和利用。刘备在生前一直尝试通过拉拢其他派系并打压巴蜀派,以此来平衡这些复杂的政治力量。
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内外因素,蜀汉的人才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即便是像黄忠这样的军事人才,早期也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机会,直到年老时才终于获得了机会并立下赫赫战功。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蜀汉的军事发展和政治格局,使得这个国家在与东吴、曹魏的对抗中,始终缺乏足够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