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电灯由英国的汉弗莱·戴维发明,他利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作出了原始的弧光灯。然而,这种电灯虽然亮度极高,但由于它产生的热量过多且寿命短,因此并不实用。到了1854年,亨利·戈贝尔,这位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钟表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他通过将碳化竹丝放入真空玻璃瓶内,成功制作出了可持续发光的电灯。接着在1860年,英国的约瑟夫·斯旺也通过相似的原理制造了碳丝电灯,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真空技术,他未能使灯泡长时间稳定工作,直到1878年,随着英国真空技术的进步,他才成功发明了能够在真空中通电的灯泡。
与此同时,在1874年,两位来自加拿大的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新的电灯专利。他们在灯泡内充入氮气,并通过通电的碳杆产生光亮。然而,缺乏资金的他们最终将这项专利转让给了爱迪生。爱迪生购入该专利后,经过多次改良,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了能够持续亮起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泡。而到了1886年,尼古拉·特斯拉创建了自己的特斯拉电灯与电气公司,并于1893年通过西屋公司成功推广了他的交流电照明系统。 进入20世纪后,随着钨丝的使用,电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最终带来了今天我们家庭中常见的钨丝白炽灯。电灯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当时的清政府对这种新兴的事物并不欢迎,持抵制态度。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人们试图通过一系列公关活动说服清朝政府。商人们找到慈禧太后的得宠太监李莲英,趁慈禧外出时在她的寝宫里安装了电灯。慈禧回宫后,看到闪亮的灯光感到非常好奇,便问李莲英:“你们在宫殿里挂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茄子干什么?”李莲英恭敬地回答道:“太后,天黑了,我们点灯吗?”由于慈禧不知这是电灯,便习惯性地答应了。当电灯一开,整个宫殿瞬间变得如白昼一般明亮。李莲英向她解释说:“这是西洋的电灯。”看到如此美丽的灯光,慈禧喜出望外,便允许电灯在皇宫内使用。 然而,要让电灯照亮整个中国远比在宫中使用更为复杂。电灯照亮一间屋子并不难,但如果要让整个国家都享有电力,就需要建立发电厂和电网等基础设施。中国的第一座发电厂是由英国人于1882年在上海租界建立的,至此电网日便开始计算。清政府对此项目起初持反对态度,认为电网和铁路的建设会影响风水,破坏龙脉。直到1905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本土电力行业的起步。1906年,公司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座发电厂,年发电量达7000千瓦。到1920年,石景山电厂的建设使年发电量达到了1.7万千瓦,逐步扩大了北京的电力供应。 然而,即使到了1929年,北京城只有约7.8%的家庭接入了电力,而这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属于相对较先进的水平。即便如此,广大的农村地区却依然没有电力供应,电网的覆盖范围有限。1929年,电力输送系统的建立依然存在很多困难,电力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即使在这些城市,电力的供应依然非常有限,常常优先提供给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普通家庭在使用电力时也受到很多限制。更远的农村地区,许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未曾见过电灯。 中国的电力建设一度陷入低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电力设施遭到破坏,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力行业的恢复速度缓慢。直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电力才逐渐开始进入大部分城市。农村地区则依旧处于煤油灯和蜡烛的照明时代,尤其是在80年代,许多偏远地区依然使用煤油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全国电网的逐步建设完成,电力的普及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一些偏远地区仍未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在没有电力的日子里,人们依靠煤油灯、蜡烛等照明工具度过漫长的夜晚。煤油灯成为了最广泛使用的照明工具,而在煤油灯普及之前,蜡烛是人们最早的照明方式。蜡烛分为动物脂肪蜡和蜂蜡两种,前者因提炼成本低而较为普及,但由于动物脂肪获取不易,因此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承受。蜂蜡则由于价格昂贵,几乎只有富裕家庭才能使用,普通百姓更多的是在天黑后就开始休息,顺应了自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随着石油的发现,特别是在1859年乔治·比斯尔通过精炼石油获得煤油后,煤油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照明方式。煤油的价格相比今天要低得多,因此煤油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成为了人们照明的主要选择之一。随着中国逐步引入煤油灯,尤其是在民国初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煤油灯在许多地方成为了家庭必备的照明工具,直至8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仍在使用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