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并不理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弄清楚几个人之间的身份和关系。萧何和其他两位人物的关系截然不同,然而不少人却把他们归为一类。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理清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而韩信和英布与刘邦之间并没有这样的亲密关系。萧何是丰邑人,刘邦也是丰邑人,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自然不同。可以说,他们之间可能还是儿时的玩伴,这种关系是韩信和英布无法比拟的。相比之下,韩信是淮阴人,英布来自六县,尽管两人都离丰邑不远,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实质上他们之间相距甚远。后来,他们能够与刘邦走到一起,主要还是由于楚汉战争的需要。如果没有刘邦与他们共同对抗项羽的背景,实际上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交情。
在这样的个人关系下,如果刘邦要为自己身边的得力助手颁发“免死金牌”,那么他首先会想到萧何,而且肯定是优先给他的。毕竟,萧何的忠诚与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至于韩信和英布,刘邦绝不可能轻易赋予他们这样的待遇,甚至有可能根本不考虑这类事。
从他们各自的贡献来看,萧何无疑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这种功劳与韩信和英布的战功不同。萧何当初为刘邦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支持,这种支持并不是直接出现在战场上的,而是体现在背后稳定局势、提供资源和人力等方面。最开始,刘邦起义的转折点就是在萧何的帮助下完成的。萧何当时与刘邦合谋,杀掉了沛县县令,让刘邦成功成为反秦的领袖。如果没有萧何的帮助,刘邦不过是个窝里蹲的野人,根本无法站稳脚跟。
而韩信与英布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最初他们都是项羽麾下的将领,甚至在楚营混得不好,才选择投靠刘邦。英布算是有了一点成绩,获得了九江王的封号,但韩信却一直没受到项羽的重用,甚至常常被冷落。至于他们对刘邦的忠诚,虽然有一定的诚意,但更多的是为了利益。只有当刘邦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土地时,他们才愿意为其效力。就像在垓下之战前,韩信的按兵不动就体现了他更多的是看利益而非忠诚。
而相比之下,萧何虽然没有显赫的战功,却一直稳固了刘邦的根基,尤其是在兵员和粮草方面,萧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萧何招募的士兵质量不高,但他提供的粮草解决了军队的生死问题。如果没有萧何的支援,刘邦很难抵挡项羽的压力。毕竟,粮草是战争的命脉,项羽因为粮草问题输给了刘邦,才最终导致了“鸿沟议和”的谈判。
若以功劳的角度来比较,韩信的战功最为显赫,萧何的贡献最为间接,似乎排在最末。但实际上,刘邦对萧何的重视远超他人的期望。可以说,萧何、韩信、英布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刘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刘邦对待这些人物的态度。虽然古代帝王很少因为感情而做决定,但人情的因素依然对他们有一定影响。举个例子,如果萧何、韩信和英布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刘邦可能会秉公处理,但他一定会在萧何身上手下留情。因为在刘邦眼里,萧何的忠诚不仅仅是体现在言语上,更是在行动上不断证明自己对刘邦的支持。
当然,刘邦当时也曾动过杀掉萧何的念头,但与韩信和英布的情况不同,刘邦并没有那么坚定。实际上,萧何并没有犯下谋反之罪,而且他获得的封赏远不如韩信和英布。虽然萧何被封为侯,拥有了一万多户的食邑,但与韩信、英布的分地相比,差距巨大。韩信和英布各自拥有广阔的封地,几乎是土皇帝般的存在,而萧何只是个县级封地,权力远远不及他们。这样的差异,也使得刘邦对于萧何的态度明显不同。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萧何的忠诚和信任在他心中有着特别的位置。尽管萧何没有像韩信、英布那样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显赫的战功,但他的支持无疑是刘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