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湖北来了个“光绪皇帝”
迪丽瓦拉
2025-09-28 02:34:45
0

全文共6440字 | 阅读需13分钟

1

1899年10月末这一天,蕲州知州凌兆熊,碰到了一件头痛的事儿。

那一天,蕲州这座长江中游的小县城,忽然来了一个带着仆人的青年。这个青年似乎有点“趾高气昂”:

来到一家被官府封禁的私家妓院门前,撕掉封条,试图闯入。当官军到来时,他面无惧色,大声呵斥,说自己叫杨国霖,叫他们长官来见。

当兵的吃不准路数,报告了当地守备王文明。王文明倒也并不敢怠慢,亲自来见这个青年。见到守备,那个青年一会说自己是江西按察司的人,一会又说来自宗人府,总之不是高官就是官二代,态度十分傲慢。

王文明一时之间倒也没了主意,想来想去,还是一招最稳妥:往上报。

于是,这个青年就被押送到了蕲州知州凌兆熊这里。

凌兆熊升堂提审,那个青年面不改色,气宇轩昂,连跪都不肯跪。不过也还是说了一些情况:

他说自己叫“杨国霖”,是广东郎中杨氏之子,刚从四川游历归来,要去江西龙虎山拜见张天师。

一番胡言乱语之后,青年忽然又给凌兆熊开出了条件

“把我放了,我给你二十万两银子作酬谢!”

口气之大,把凌兆熊也吓一跳。

但接下来,那个青年又改口了,这一改口,凌兆熊脑袋“嗡”的一声,炸了。

那青年说,自己其实是康有为的弟弟。

“戊戌变法”之后,康有为出逃,慈禧太后恨不得扒其皮食其肉饮其血,把他挫骨扬灰。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并没有在朝廷当官,但因为协助做过一些工作,且是亲属关系,于是也被推到菜市口一刀咔嚓了。

现在又冒出一个自称是康有为弟弟的人,那就绝不是“招摇撞骗”的小事了。

凌兆熊这个小小知州,也就挂个五品衔,怎敢处理这等“大案”?

于是,他和守备王文明一样,选了最稳妥的办法:再往上报。

这一报,就报给了湖广总督,张之洞。

2

十一月初五,那个自称姓杨的青年,被押解到了武昌。

案情涉及到“康党”,自动提级,湖广总督张之洞虽然没有亲审,但交由湖北按察使瞿廷韶出面审理。

一审一查,发现这个杨姓青年至少有一件事在撒谎:他不是康有为的弟弟——官府查遍康有为的胞弟和族弟,都没有这个人。

既然不是老佛爷关心的“康党”,这起案件又自动降级,下发到了武昌下辖江夏县的监狱,由江夏县县令陈树屏负责审理。

案件的级别是降了,但一到江夏县,这件事的关注度却陡然而升。

一开始,江夏县县令陈树屏升堂提审,那个杨姓青年依旧装疯卖傻,十句话里九句假:一会说自己是某个亲王,一会说自己是宗人府里的旗人,前面刚说自己是五王爷,后面又说自己是和硕亲王,还说自己是吏部尚书杨廷晖之子。

面对这种前言不搭后语的犯人,陈树屏也是头大,于是下令用刑。

但这个青年倒还真是个硬骨头,用了刑,还是不吐实言,依旧天上一句地上一脚。官府询问他带来的仆人,都说自己是这个青年在重庆、宜昌等地临时雇来的,也不知道自己的雇主到底是什么来路。

无奈之下,陈树屏只能下令将这个青年收监。

这一收监不要紧,却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江夏监狱的监狱长叫赵庆颐,一见到这个青年,大惊失色,说自己曾经见过此人!

一问之下,赵监狱长说自己七八年前在北京城的时候,坐车和某宗室的马车相撞,当时一个宗室子弟的扳指被磕碰坏了,一定要赵监狱长赔。僵持不下的时候,忽然这个杨姓青年出现,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那个宗室子弟一见这个青年,立刻垂手而立,恭敬异常。然后这个青年一问事由,挥挥手,让赵监狱长走路,说不用赔偿,这件事就了了。

如今监狱相见,赵监狱长说起当年往事,这个青年说倒也记得,两人一番嘘寒问暖,赵监狱长顿时不敢怠慢,吩咐狱卒对这个青年优加款待。

众人哗然:难道这个杨姓青年,真的是达官贵胄,乃至是皇亲国戚吗?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自从进了江夏县的监狱,这个杨姓青年忽然就改口了——居然称自己是“天下一人”,“寡人”,还称自己是“本朕”。

这种称谓,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个人敢用啊。

这张是流传最广的光绪皇帝的照片,但出处存疑。

很快,这件事又增加了一个证据:

当时有一个名医师叫杨端臣,他听到风声,就去监狱里看望那个杨姓青年。两人一见面,杨医师立刻下跪磕头,行君臣之礼,并且带出了那个青年口授的一封“谕旨”:

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于荫霖,提库银二百两,送往江西龙虎山,交给张天师。

消息一传出,顿时轰动:江夏县监狱,关着一个大贵人——至少是亲王贵族这个级别的,搞不好,可能是皇帝本尊!

于是,原本冷冷清清的江夏县监狱,很快就门庭若市:各种来拍马屁的,跑官的,甚至只是想见见“龙颜”的,马上就到了挤破门槛的程度。

而所谓的“事实真相”,也慢慢在老百姓的茶余饭后变得越来越有鼻子有眼,开始在坊间流传:

江夏县监狱里关着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就是当今皇上光绪帝!

那光绪帝为什么会来湖北呢?因为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不甘心被慈禧太后软禁,找了机会终于溜了出来,逃到了湖北。

为什么要逃到湖北呢?因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深明大义,皇上要找张之洞护驾!

这个说法一出,是真的把张之洞顶到杠头上了。

3

在那段时间,张之洞应该是焦虑的。

这件事的关键,不是杨姓青年暗示自己是皇帝——反正在监狱里,他说自己是玉皇大帝也没关系。

关键是那个杨姓青年被押解到武昌的时候,称自己有“九头狮子印”和“六花玉牌”为证,只是被人偷去了。张之洞办事谨慎,就派人到处去查这些所谓的“信物”,人多嘴杂,这件事当时就泄露出去了。

于是,外界媒体之前已经在跟踪报道这件事了。到了那青年暗示自己是“当今皇上”的时候,由于情节实在离奇狗血,更是大合媒体胃口,一时之间,舆论沸沸扬扬,疯狂暗示:

“光绪皇帝很有可能来了武昌!”

不过,虽然媒体高度关注,但总体的态度,还是把它当做街头巷尾的八卦新闻来说的。比如《申报》就在10多天内出了五篇报道,详细记录了这个杨姓青年如何直立不跪,称自己多种身份,大家对他的各种怀疑等等,并且下了一个判断:

“楚人多谣,殊不值识者一笑也。”

但当时的政治气候,也确实为这个新闻增添了不少看似真实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重新掌权,彻底与光绪皇帝闹僵,把他打入瀛台软禁。到了1899年12月的时候,紫禁城发布两道诏书,称光绪皇帝大病,1900年正月的所有庆祝活动和宴席全部停止。

种种迹象显示,慈禧太后正在寻找一个机会,彻底“收拾”光绪——把他给废了,另立新君。

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北忽然来了一个年轻人,自称是皇族,甚至自称是“皇上”,以求得张之洞的“护驾”——这在广大老百姓的逻辑认知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正当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1900年1月24日,让张之洞脑袋再次“嗡”的一件事发生了:

那天,在北京的仪鸾殿,慈禧召集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书房、上书房的翰林以及各部的尚书,宣布了一道懿旨:

“皇帝嗣位时,曾颁懿旨,俟皇帝生有皇子,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现在皇帝多病,尚无子息,故拟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大阿哥,继承穆宗,免致虚位。”

简单来说,这道懿旨的意思就是:

光绪皇帝身体不好,老是没孩子,所以要另外立一个继承人了。这个继承人是谁呢?就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

这一年,光绪皇帝才29岁,哪有那么早就急吼吼帮他找好继承人的?

懿旨一出,天下哗然:

大清果然要换皇帝了!

被选为“皇储”之人: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次子溥儁

4

张之洞是不支持换皇帝的,但他也不想当出头鸟。

慈禧当然不是傻子,早在“立储”之前,就通过各种渠道向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这批封疆大吏咨询过意见——张之洞和李鸿章都装聋作哑,不肯明确表态。

态度鲜明的,倒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他明确通电:

“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不光重臣不答应,舆论也不答应。

慈禧立皇储的谕旨一出,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领衔上海的1231人发出保皇通电:

“奏请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忧勤,下以弥中外之反侧。”

1200多人中,不乏章太炎、蔡元培、唐才常这样的名流。

此外,还有一股关键力量也不答应:洋大人们。

早在“戊戌变法”失败之时,各国公使就对光绪帝本人的安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心。

当慈禧不断放出风声“皇上龙体欠安”为废黜做准备的时候,法国公使先提出要派法国医生入宫为光绪看病,并且得出了“身体健康”的结论;日本公使提出要亲自面见光绪,给光绪授勋,实际目的是要确保光绪本人的安全;英国公使直接暗示慈禧,表示大英帝国只认光绪,其他人不认:

“邻国固无干与之权,然遇有交涉,我英认定光绪二字,他非所知。”

在这样的“民意”之下,以张之洞的经验老到,他料定慈禧的“建储”和之后的“禅让”阻力极大,成功概率极小,而老佛爷肯定也会因此不悦。

既然事情本来就不会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发展,那自己何苦要去当这个出头鸟,去惹慈禧不开心呢?

晚清名臣张之洞

但问题是,如今湖北的这个“光绪帝”,却真真切切给他出了难题。

在“建储”消息公布后,以鼓吹维新的《汉报》为代表,包括《国闻报》、《中外时报》、《苏报》、《沪报》等在内,明里暗里都在反对“建储”,并且将湖北这桩“光绪帝”案往讳莫如深的道路上引:

光绪帝很可能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私自逃出京城,在外游历。江夏监狱中这个自称“皇上”的年轻人形迹可疑,可能并非完全冒充……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是新党们的重点聚集区域,其中又以武昌为重镇。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甚至有会党领袖通告准备举起“勤王”大旗——说是奉了“光绪帝密诏”。

在这样的压力下,张之洞知道,不能再捣糨糊了。

5

1900年二月初八,张之洞亲审那位“光绪帝”。

张之洞其实也不知道光绪皇帝长什么样,因为他只是在光绪小的时候见过他一次。但陪同审讯的湖北巡抚于荫霖见过光绪,他告诉张之洞,皇上不是长这个样子的。

心里有底的张之洞还是保持了谨慎,在审讯中用各种话来“套”对方。

面对老练的张之洞,那位“光绪帝”的各种身份开始露出马脚:

他说自己来自宗人府,却连宗人府在哪个位置都说不清;说自己是亲王,却不懂满文;说自己是旗人,却没有京城口音。

手忙脚乱之际,那个青年说,自己可以说实话,但张之洞让所有人退下,只和他一个人说。

其实事已至此,张之洞基本已经排除了对方是“光绪帝”的可能,但他还是不敢大意——不是皇帝,但万一真是个惹不起的皇亲国戚呢?

于是张之洞没有拒绝青年的要求,但提出湖北巡抚于荫霖也要在现场,青年也表示同意。

二月初十的二更时分,张之洞和于荫霖一起,在一间小厅里密审那位青年。

在密室中,那个青年交代自己其实叫李成能,山西平遥县人,家里在多处都置有房产。

在供述中,李成能说了一个让张之洞心头一跳的名字:荣禄。

按照李成能的说法,他和荣禄关系很好,荣禄对自己的来历很清楚,只要说出“成能”二字,荣禄自会知晓。李成能说,之前其实他两次派人送信给荣禄求救,但都被扣留了。

荣禄是谁?堂堂军机处大臣,慈禧太后身边最受信任的人。所以李成能报出“荣禄”的名字,张之洞又有点抖豁了。

当时慈禧身边的重臣荣禄。“立皇储”是荣禄深度参与的一件事,但后来看到反对声那么多,荣禄自己也缩了回去。

之前李成能说自己的舅舅是山海关副将萧仰溪,经初步核实,确有此人。这也让张之洞觉得,事已至此,这个李成能所说的话,可能都是真的。

那怎么办?

既然都已经小心到这个份上了,张之洞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联名于荫霖,给荣禄拍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张之洞动了一个心眼:

整封电报,完全不提“有人冒充皇帝”这件事,只是说现在湖北有一件要案,牵涉到一个叫“李成能”的人,这个人说荣禄大人您知道他的底细,还给您写过信。那么请问:这个人是否写信向您求救过?您认识他吗?他是谁?

两天之后,荣禄的回电来了:

“密。接谏电,不胜诧异。不知李成能为何人。亦无两次求救扣留专足之事。究竟此人是何来历?犯何案情?希详悉电复。禄。”

荣禄的这封回电,顿时又让张之洞不淡定了。

6

张之洞应该

有点后悔自己拍了那封电报。

首先,荣禄的回电显示,他根本不认识一个叫“李成能”的人,那也就意味着,号称已经都实话实说的那个李成能,还在撒谎——很有可能“李成能”依旧是个假名字。

其次,荣禄的回电加了“密”,并且似乎非常关心这件案子,要求立刻详细报告——那他到底是真不知道,还是另有隐情?

第三,即便是荣禄另有隐情不说,也得怪张之洞自己。你自己在电报中什么事情都不说,就要荣禄承认是不是认识一个“重大案件”的要犯,荣禄怎么可能说自己认识?他怎么知道你张之洞有没有给他下套?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

正当张之洞在为如何向荣禄回报思考的时候,四天后,荣禄又拍来了一封电报:

“密。前奉速电,以所事毫无影响,巧电已奉达矣。惟究系何案?何事?尚未据尊覆。务祈将始末详细速为电覆为盼。禄。漾。”

荣禄的好奇心倒被勾上来了:你张之洞到底有什么事,这般遮遮掩掩?

此时,时间已到二月下旬,朝廷已通过各种方式证明光绪帝的帝位会得到保留,皇帝本人也并没有生命危险。

张之洞深深知道:这时候如果依旧在湖北“光绪帝”这件事上拖拖拉拉扭扭捏捏,势必就会引来朝廷的猜忌:

张之洞,你到底想干什么?

二月二十五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张之洞忽然下令,将那个“李成能”押赴刑场,当场正法。

第二天,张之洞就给荣禄发去了电报,汇报了情况,大意是:

这个人叫李成能,是山西平遥的一个破落商人,受到会党叛逆的教唆,自称皇帝,也加入了会党,所以就地正法了。之前他说只要报“成能”两个字,您就会知道,所以才冒昧问您的。

但问题是,这样的理由,并不能服众。

首先,这桩死刑判罚没有任何人证和物证,只有所谓的“李成能”自己的自供,还是张之洞这里提供的材料。

其次,如何认定“李成能”就是会党?张之洞给出的理由是这个人从四川到湖北,一路出手阔绰,挥霍无度,“如此举动,其为会匪无疑”——这个理由也太牵强了。

第三,这个人莫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何要冒充皇帝?张之洞给出的解释是“受人教唆”,并明确指出教唆他的人是一个叫洪春圃的广东人,要李成能假冒皇帝,然后洪春圃自立“兵马大元帅”,率兵勤王。

但问题是,将李成能正法后,张之洞自始至终并没有宣布通缉这个叫洪春圃的人,仿佛此人不存在一样。

而更大的一个疑点是:

如果这个叫李成能的人是这个动机,那为什么他一开始不冒充自己是皇帝呢?反而还自称是康有为的弟弟?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承认和康党有关联,一刀砍头并不让人意外,这个年轻人为何一上来就要犯此大险?

总而言之,这起拖了三个月的狗血案件,在三天之内,就让张之洞给强行解决了。

但从给出的理由来看,依旧是一笔糊涂账。

而且,还留下了一些给人遐想空间的“小尾巴”。

7

张之洞下令处斩嫌犯,是在1900年的2月26日。

按理说,荣禄的电报催得那么急,张之洞又立刻快刀斩乱麻,那么应该赶紧将此案了解,汇报给朝廷才是。

但2月26日砍的人头,直到3月28日,张之洞才将案情整理以后,正式报奏朝廷。

期间一个月,荣禄也没有再催促。

张之洞汇报材料走的是传统路线,等朝廷接到报告后,已经是4月26日了。

一桩湖北乃至全国媒体都炒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帝案”,在结案后拖拉了两个月后才汇报给朝廷,但朝廷也似乎没什么意见。

在张之洞的那份奏折后面,朝廷只批了一句话:

“知道了,赵庆颐著即革职,余依议。”

换句话说,整个事件,也就是当初那个认错人——也不知道是真认错还是故意认错——的监狱长赵庆颐受到了处分,然后就这么过去了。

那个坚持要一路冒充乃至要冒充皇帝的“头铁”青年,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同伙?

没有人知道,可能也不会有人知道了。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世载堂杂议》(刘禺生,中华书局,1960年12月第一版)

2、《张之洞全集·第十册》(苑书义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从“武昌假光绪案”看己亥建储前后的舆论和政局》(王刚,《清史研究》,2019年3月)

4、《清末一桩政治案:面对假皇帝,张之洞“无为误国”》(陈晓平,“澎湃”,2015年9月15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文化中国行)解码唐青花 青白... 中新社 郑州8月16日电 题:解码唐青花 青白“美”千年 作者 王宇 今年暑假,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
史上最唯美的10首唐诗,我读了... 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
原创 司...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三国演义》 对于三国时期的了解,除了史书《三国志》外,大多...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今天,黑龙江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侵华日军...
原创 努...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三位人物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三位历史人物因其卓...
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 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 1945年9月6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华...
原创 老... 国民党退守台湾的背后 国民党在大陆战事失利后选择退守台湾的决定,很多人并不清楚,实际上并非蒋介石自己...
原创 2...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是大清康熙皇帝时代“九龙夺嫡”事件的最终胜利者。然而,尽管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颇具...
侵华日军731部队最新罪证公布... 8月15日, 黑龙江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侵华日军细菌战新罪证史料, 涉及到日...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清朝时期街道旁边摆摊者的日常情景,那时的人们在经营摊位时展现出了相当的智慧。他们在摊...
原创 谁... (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各位看官,咱们今儿个聊个三国里的"数学问题"。 您要是翻过《三国演义》,肯...
原创 原... 趣谈答案:关于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大家或许会觉得相当有趣。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曹操生前,司...
原创 皇...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登基的皇帝,其一生充满了战斗与征程,积极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他被视为英勇...
原创 张... 1947年5月16日下午五时左右,国民党所称的“御林军”,即整编74师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没。这...
“三馆联动”游览攻略 | 第三... 关注“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 第三站:晋国博物馆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是依托“曲村...
铁路抗战老物件儿汇聚“烽火铁道...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昨天(1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原创 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终战诏书》,标志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时刻,无疑是...
原创 1... 1982年采访:宋希濂的直言 1982年,一位亲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者,在他高龄之际,震惊地对...
原创 清... 说到满达海,可能很多人并不太熟悉这个名字。然而,如果提到他的父亲代善,恐怕大家就会有更深的印象了。代...
原创 “... 自古以来,边疆战事频繁,征伐四方常常需动员大军,但有些历史人物凭借一己之力便能安定边疆,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