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踏上了首次的南巡之旅,这次南巡对于当时的治国方略至关重要。康熙这次巡查的两个主要目标,其中之一便是他一直以来心头的忧虑——黄河的水利问题。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治河的难题,尤其是当时负责河务的靳辅,康熙此次视察就是想看看他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实际考察,康熙不仅感到放心,而且对靳辅的成绩感到惊讶。靳辅的治理工作远远超出了康熙的预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靳辅的任职道路并不平坦。起初,他并非靠背景和显赫的家族势力获得官职,而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正直,从基层的笔帖式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安徽巡抚。然而,他的经历并没有涉及过河务这一复杂领域。河务治理不仅仅是行政事务的管理,更涉及深厚的技术知识和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历史上,已有五位专门负责河务的高官未能有效遏制黄河水患,可以说,这项工作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棘手问题。然而,靳辅却在这种复杂的工作中取得了突破,这不禁让康熙心生疑虑。于是,他对靳辅说:“尔必有博通古今之人为之佐。”康熙的意思是,靳辅必定有一位既博学又通晓治理之道的助手。面对皇帝的疑问,靳辅并未自夸,而是毫不犹豫地推举了自己的谋士陈潢。他谦虚地表示,所有治理工作背后的设计和计划,都是陈潢的智慧成果。靳辅还特别补充道:“老臣身体不佳,如果哪天我无力继续工作,陈潢还在,便一切无忧。”这样,康熙决定对陈潢给予特别的嘉奖。
那么,为什么靳辅如此推崇陈潢呢?
陈潢,浙江人,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才。虽然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如愿中选。随着年岁增长,陈潢渐渐对仕途失去了兴趣,转而深入研究各类杂学。终于,他觉得自己的学问有所积累,于是开始游历各地,寻求更多的机会。某次,陈潢来到北方,便开始关注黄河治理这个历史性难题。他在沿黄河一带游历了很长时间,深入了解了黄河水患的原因,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理方案。虽然当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无法实际实施这些方案,但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公元1671年,靳辅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晋升为安徽巡抚。在赴任途中,靳辅途经河北的吕祖庙,偶然看到了一首诗:“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这首诗讲述了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年轻时曾考中进士,然而因种种原因退出了官场。在一次与钟离权的对话中,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科举中获第,荣华富贵。但当梦醒时,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个贫困潦倒的道士。钟离权以此为引,告诫他:“人生如梦,不如追求长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即使困顿仍能以幽默的方式自嘲。靳辅读完这首诗后,觉得这位诗人可能是一个才子,只因命运不济,未能施展才华。于是,他决定会见此人。经过交流,靳辅发现陈潢不仅聪明睿智,而且谦虚有礼。两人一见如故,便一同启程前往安徽。
公元1677年,由于前任河务官员未能尽责,加之三藩之乱未平,康熙听从纳兰明珠的建议,任命靳辅为河东总督。靳辅凭借在安徽的优异政绩,赢得了康熙的信任,而康熙对靳辅的任命,也正是因为纳兰明珠的力荐。靳辅上任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康熙在得知靳辅的表现后,决定亲自南巡,并顺道查看河务的执行情况。康熙发现靳辅的治理工作出色时,颇为惊讶,并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陈潢这位才子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呢?
关于陈潢的结局,历史上有记载,他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因被指控“攘夺民田”而被罢免,最终被押送至京城审问,并含冤去世。表面看,陈潢因得罪了某些权力人物而被冤枉,但事情的背后却有更复杂的政治斗争。纳兰明珠在康熙初年极受宠爱,他帮助平定了鳌拜之乱和三藩之乱,权势日渐庞大,甚至有些自大。康熙逐渐感到纳兰明珠的权力过大,便开始对他进行打压。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靳辅被牵连,而陈潢作为靳辅的谋士,也未能逃脱波及。
当康熙开始削弱纳兰明珠一派的势力时,靳辅虽然在政治风波中短暂失职,但始终忠诚于康熙。随着纳兰明珠一党被清除,靳辅得以重新上任。然而,靳辅并未得知陈潢已经去世的消息。得知这一悲讯后,靳辅深感痛惜,甚至因郁结于心而不久后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