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随着各地响应,护国战争悄然爆发,志在讨伐袁世凯。仅仅数月后,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其帝制,彻底终结了这场复辟的闹剧。时至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病去世,终年57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军阀之一,这位被指责为“窃国大盗”的人物,最终在公众的愤怒与指责声中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临终前,他召来大儿子袁克定,在床前对他说道:“只有三个人能拯救中国,他们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然而,历史证明,这三个人最终未能肩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那么,为何袁世凯会作出这样的预言?这三人的命运又是如何的?
黎元洪——从黄陂到民国
黎元洪,字宋卿,人称“黎黄陂”,他早年立下了赫赫战功。黎元洪在晚清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起初并未急于追逐官位,而是选择投身海军,接受新式教育。1883年,他进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成为海军的一员。到了1901年,清朝推行新政,黎元洪的军事才华被发现,迅速得到了提升,并且致力于湖北新军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在军界的地位。
黎元洪的军队改革得到了全国范围的认可,成为了清朝新军的典范。他在湖北新军的15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屡次受到战士们的爱戴与敬仰。然而,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黎元洪面临着新的选择。因其深受革命党人的喜爱,最终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他成为了民国的副总统,虽然他个人对这一职务并不感兴趣,甚至一度躲藏以避免被推举为总统。但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一角色。
尽管黎元洪是被迫担任民国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他依然坚守共和理想,并且始终抵制袁世凯的帝制计划。在袁世凯倒行逆施,企图复辟帝制时,黎元洪坚决拒绝了袁的诱惑,并公开声明立场:“大总统虽明令发表,但鄙人决不敢领受……致生无以对待国民,死无以对待先烈。”这种坚定的立场,展示了黎元洪作为一位有底线的政治人物的坚韧性格。
徐世昌——机智的政坛游走者
徐世昌,号菊人,后来被人称为“文治总统”。年轻时,徐世昌学习努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进士身份。尽管他的仕途初期并不顺利,常常因缺乏重用而在翰林院度过了漫长的九年冷板凳。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通过不断积累人脉,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徐世昌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的政治手腕。他凭借与袁世凯的深厚关系,逐步从翰林院走向了更高的职位,最终成为袁世凯的重要助手。
在戊戌变法时期,徐世昌积极支持袁世凯的决策,背叛了维新派,成为清朝守旧派的重要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徐世昌逐渐放弃了与革命党人的任何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政治谋略在民国政坛游走。最终,他凭借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的手段,成功坐上了总统宝座。
段祺瑞——北洋之虎的立场
段祺瑞,出身于军界,曾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异成绩。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他为北洋政府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基础,并多次参与镇压革命活动。然而,段祺瑞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采取了消极态度,并且在袁世凯死后,坚决支持恢复共和。他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精于权谋,深知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段祺瑞的三次行动中,他通过强硬的手段推动共和进程,成功帮助中国历史走向了更为稳固的共和制度。然而,尽管他有过辉煌的政治时光,最终他依然未能完全摆脱军阀政治的阴影,长期被内外的政治斗争所困扰,最终被冯玉祥赶下了台。
总结
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这三位曾被袁世凯寄予厚望的人物,虽然都曾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扮演过重要角色,却未能完成袁世凯所预言的拯救中国的使命。他们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力的博弈、背叛与妥协,尽管他们的功绩不可忽视,但最终,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像袁世凯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真正的英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