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黄兴因受到袁世凯等人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当他与同伴在日本时,谈起了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尽管这场起义的爆发十分仓促,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黄兴等人深入讨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分析了武昌起义为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取得胜利,以及起义成功的原因。在这次讨论中,所有人都公认一个人物的贡献最大,那就是张之洞。大家纷纷表示,冥冥之中正是得到了张之洞的庇护,才使得武昌起义有了成功的可能。
据说,起义的当晚,新军正面临清军的全面围剿,处境十分危急。新军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且几乎是赤手空拳。然而,幸运的是,新军发现了一个武器库,里面的武器充足。于是,他们立刻采取了行动,炮轰了湖广总督府署。这场本来没有任何预兆的起义,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终结,而新时代的曙光才刚刚开始。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湖广总督府署正是前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辛勤经营了十多年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进程。张之洞留下了众多重要的工业项目,例如军工企业和一支高素质的新军队伍。这些资源为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张之洞在这些领域的努力,革命的成败或许就无从谈起。
作为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托孤重臣,张之洞在历史上有着复杂的角色。尽管他一生忠诚于清朝,但他最终却成为了清朝灭亡的关键人物之一。对于张之洞来说,或许他自己也未曾预料到,他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清朝覆灭的助力。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与其他三位名臣不同,张之洞的身份较为独特。尽管他年轻,且在四大名臣中没有封侯,但他却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也是主张变革的进步者。在他的推动下,洋务事业取得了不少成绩。张之洞的仕途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44岁时,他升任山西巡抚,正式成为封疆大吏。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治理国家的艰难,也逐渐从一个言辞激烈的批评者转变为一个务实的实干家。
尽管如此,张之洞对李鸿章一味妥协的外交政策一直持批评态度。他不仅多次上疏弹劾李鸿章,甚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提出了与李鸿章截然不同的意见。张之洞力主办洋务,他的目的是要在与李鸿章的竞争中占据上风。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张之洞的眼光始终独到。1883年,在俄罗斯干涉新疆的问题上,他坚定地支持主战派的左宗棠,积极策划军事行动,保障后勤供应。1884年,张之洞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并在中法战争中展现了强烈的主战倾向,成功策划了镇南关和谅山大捷。
在湖广总督任上,张之洞为中国近代工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投资兴办了纺纱厂、麻厂、官砖厂等多个重工业项目,为武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武汉的崛起与张之洞的努力息息相关,甚至在某些方面,武汉的现代化程度与上海有得一比。张之洞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所建树,他在经济领域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虽然他未能像张居正那样挽救国家,但他依然为清朝的存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张之洞也有他的缺点。他有时显得好大喜功,且在某些时候挥霍无度。他的这种做法常被批评为“屠财”,即浪费国家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贪污腐化,而是因为他总是花费巨额资金来推动改革和办洋务。相比其他同代官员,张之洞无疑是一个务实的行动者,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为国家的未来投入巨额资金,即使这让他背负了“挥金如土”的标签。
张之洞在用人方面同样展现了卓越的眼光。他举贤任能,培养了不少能干的官员。虽然他无法阻止清朝的灭亡,但他所做的努力无疑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当张之洞去世时,他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两年后,武昌起义的爆发让世人认识到,张之洞的努力与清朝的覆灭,之间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
张之洞一生奉行的是儒家思想,坚守的是封建伦理。在许多人看来,他是忠臣的代表。然而,历史的潮流总是不可抗拒的,即使是如张之洞这样的伟人,最终也未能逃脱时代的洪流。孙中山在回忆张之洞时,曾称其为“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或许是对张之洞一生最真实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