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境况,若从一开始来看,便是充满了种种困难与挑战。尤其在街亭之战之前,战场的形势早已错综复杂。蜀国在西线的战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诸葛亮亲自指挥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相继投降,陇西几乎完全被蜀军掌控。可是,唯一不肯低头的陇西郡,始终顽强抵抗。由于该地区与长安的距离较远,曹魏若无快速的援军,陇西的陷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为此,魏明帝曹叡命令张郃前往救援,而诸葛亮则派遣马谡去街亭,试图以此截断魏军的援军路线,从而为围攻陇西争取更多时间。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这个相对不起眼的地方——街亭,来进行拦截呢?
事实上,从函谷关到陇西,只有两条主要的道路可供选择。一路是位于今日山西宝鸡一带的陈仓道,蜀军与郭淮激烈对抗;而另一条便是绕道通过街亭。街亭虽地势并不显赫,但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若魏军的张郃能够攻占街亭,蜀军的后方将彻底暴露,后退的退路会被切断,蜀军的生死存亡瞬息之间。倘若街亭失守,蜀军将陷入被魏军反包围的绝境,退无可退,进无可进,整个战局都将岌岌可危。因此,无论从战术角度还是战略布局来看,街亭的争夺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关键。魏军若得手,不仅能够迅速解救陇西,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蜀军的主力。而街亭若长期未能攻下,蜀军便有机会完全占领陇西四郡,这对双方的战略意义无比深远,谁能控制街亭,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魏略中提到,魏军的陇西太守游楚曾估计,如果没有外援,陇西最多能支撑一个月的时间。只要马谡能在街亭牵制魏军一个月,陇西的四郡便将完全归属蜀国。然而,我们不得不提,蜀军在街亭的兵力处于明显劣势。据《资治通鉴》记载,张郃率领的魏军约有五万兵力,但其中一部分必须迅速前往前线,另一部分则要保障后勤物资,因此,真正能够赶到街亭与蜀军交战的魏军人数最多只有两至三万。而蜀军的兵力并未明确记载,但根据三国志的推算,蜀国总兵力约为十万,其中大部分被用来牵制陈仓和进攻陇西,真正能支援马谡的兵力最多只有一万。因此,蜀军在街亭之战的兵力对比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除了兵力不足,蜀军在地形和防御方面也未占优。学者徐日辉在其论文《陈仓渭水道与街亭战役考》里提到,蜀军选择在山道与开阔地带扎营,虽然能够利用少数步兵拖延魏军的进攻,但对于兵力不占优势的蜀军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坚持。魏军凭借兵力优势,能够集结力量不断攻破蜀军的防线,并通过包围战术逐个击破。而街亭的城墙年久失修,几乎没有防御价值,马谡接手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修复。这使得蜀军不仅面临敌军的围攻,还缺乏有效的防御工事。在这种情况下,马谡选择上山扎营,希望通过在山上的有利位置修筑防御工事,等待敌军的粮草耗尽后再反击。虽然从战术上看,这一选择似乎有其合理之处,但马谡忽视了上山后带来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魏军夺取了水源之后,马谡并未及时采取措施夺回水源,也未能运用疑兵等战术去扰乱敌军进攻,导致蜀军最终失败。
与马谡的决策失误相比,副将王平的战略更为周密。马谡的指挥错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源被夺后没有迅速组织反攻,而《资治通鉴》中提到,赵括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组织有效反击;二是马谡没有像王平一样,巧妙地运用疑兵等战术分散敌军的注意力。经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谡的决策虽然从理论上看有其可取之处,但由于缺乏实际战斗经验,最终导致了街亭之战的失败。
那么,假设诸葛亮换上一位经验更丰富的将领,战局是否能够扭转呢?实际上,结果未必如此。要知道,若诸葛亮没有选择马谡,那么他还能指派谁呢?魏延正在进攻陇西,赵云与魏国大将曹真对峙,姜维刚刚归降,明显不能立刻派遣。因此,即使换将,战局也未必能有大的改变。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动,街亭之败,给蜀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次战术失误,它反映出整个战略布局中的某些盲点。无论如何,历史已成定局,后人只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