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时就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愿意被我们塑造与装扮。她完全依赖我们的想象与解读,可以被涂抹上各种色彩与面貌。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雕刻它,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大理石,任由我们的刻刀与工具,变幻成各式各样的形象。有些人因为不喜欢某个历史人物,便会极力抹黑他,无论是指责他的政绩、人格,甚至外貌。典型的例子便是秦始皇和朱元璋。这两位同为开国君主,命运却相似,都被认为是暴君、丑陋的代表。
秦始皇的形象可以说在历代评论中几乎未曾改变,而朱元璋的长相却成为了一个更为复杂且矛盾的话题。朱元璋被描述为容貌极为丑陋,这一形象流传至今。然而,历史上的朱元璋却有多种形象的描绘,令人感到迷惑。比如,有的画像中他满脸麻子,凶恶难看,甚至完全不符合普通人的美学标准。而一些近现代的电视剧,如《大明风华》,参照的正是这种丑陋的朱元璋形象,但这种形象显然带有极大的偏见和艺术加工,离事实更远。另一种则是朱元璋五官端正,英气逼人的形象,符合常规的美学标准,这种版本的朱元璋多见于电视剧中,似乎只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演员来塑造他的形象。 那么,朱元璋究竟长得如何?《明史》中的记载其实并不详细,但却给出了几个关键字:“姿貌雄伟,奇骨灌顶”。这里描述了他的气质与体貌。前八字提到他外形高大威猛,而后八字则更侧重于他的内在气质,说他神秘难以捉摸。可以看出,史书对于朱元璋的长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细节,只是强调了他的非凡与卓越。明实录也提到“龙姿质,非常人也”,说明朱元璋的外貌无疑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然而,民间的故事却大为不同,流传下来的形象竟然是“鞋拔子脸”,即下巴前突、面庞长而瘦削,脸上还有许多麻子。这种丑陋的描述,使得朱元璋的形象几乎成了恶心的代名词。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要求两位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尽量忠实地画出了朱元璋的容貌,结果画师遭到砍杀;第二位画师则对图像做了适当的修饰,画得英明神武,最终朱元璋十分满意,并赏赐了画师。这一事件,反映了朱元璋对外貌的极大关注,也暴露了他对自己形象的高度敏感。 这个故事源自明朝成化年间的陆容,而另有明代学者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则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张瀚曾提到自己见过“二祖”的肖像,形容其“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这种描述与民间的“丑陋”形象截然不同,显得更为俊朗。不过,张瀚的记载并非朱元璋在位时的直接观察,因而不应视为标准。 朱元璋的外貌描绘,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美化”与“丑化”。到了明朝中期,关于朱元璋丑陋的描述开始广泛流传,而在嘉靖年间,这些“异相”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并最终被纳入了皇宫的记录之中。也有观点认为,皇宫中的描述一定是美化过的,但是否异相就代表真实,恐怕也未必。许多史学家指出,这些丑化或许是清朝的政治抹黑手段,特别是在清朝统治下,朱元璋的形象似乎变得更为丑陋、凶残,甚至被描绘为昏庸的暴君。若真的按照这些记载来看,朱元璋的长相显得极为不雅,甚至形成了“鞋拔子脸”的恶搞形象。 然而,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凭借非凡的战略眼光与雄才大略,深得郭子兴与刘伯温的青睐。郭子兴曾因朱元璋相貌“非凡”而将他收入军中,并将自己的义女马氏许给他。如果朱元璋真如后人所言那般丑陋,郭子兴和马氏为何会如此偏爱他呢?这也许说明朱元璋的外貌并非如民间所描绘的那般丑陋,也许后来的“丑化”只是政治需要的结果。就像史学家夏玉润所言,朱元璋的“长脸丑相”可能是民间对他低微身世与多疑性格的夸大演绎,甚至是清朝对他的一种历史重构。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外貌并不如后人所说的那样丑陋,或许正如某些史学家所建议的那样,最接近朱元璋真实面貌的,应该是那些未经过过多政治修饰的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