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朝那 “书同文” 啊,可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就想着把文字给捋顺了,你都不知道,那会儿各国的字差得有多离谱!
就拿 “马” 这个字来说吧,早先甲骨文、金文里,看着还像那么回事儿,有头有尾有腿,活脱脱一匹马的样子。可到了战国,嘿,各国写出来的 “马”,那叫一个百花齐放。有的把马头画得老大,有的就突出个马尾巴,还有的就几根歪歪扭扭的线条,你不琢磨半天,压根不知道是 “马”。不光是 “马”,好多字都这样,这要是两个国家的人写信,估计得捧着信纸猜半天,能把人急死。
秦始皇为啥非要折腾这事儿呢?你想啊,国家都统一了,发个政令,到了地方,官吏都认不全上面的字,那咋执行?老百姓做买卖,写个契约,对方写的字认不得,这生意还做不做了?所以啊,把文字统一了,真是迫在眉睫。
他让李斯他们去弄这事儿。李斯就照着秦国的字,再瞅瞅其他国家的字,把那些弯弯绕绕的大篆改简单了,弄出个小篆来。还编了几本认字的书,啥《仓颉篇》《爰历篇》的,让全国人照着学。谁敢不用新字,那可不客气,有专门的人盯着呢。
可小篆也不是那么完美,笔画太多,写起来费老劲了。官府里公文一堆,天天写小篆,手都得写抽筋。后来就有人想出辙了,弄出个隶书,笔画直来直去的,好写多了。于是乎,官方正式的文件还用小篆撑场面,平时写点啥就用隶书,倒也挺合适。
要说改这文字容易不?那简直是难上加难!大家伙儿写了一辈子本国的字,突然换一套,哪那么容易习惯?就像你天天吃米饭,突然让你顿顿吃面条,肯定不适应啊。而且教新字、印教材、派人监督,哪一样不花钱花力气?但秦始皇这人,就是有股子狠劲,愣是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说实在的,这 “书同文” 真是太关键了。自那以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家写的字都差不多了,交流起来方便多了,各地的人也更像一家人了。这么多年过去,改朝换代多少次,汉字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成了咱中国人的根。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了不起的?要是你生活在那会儿,突然换字,你能适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