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14年抗战迎来胜利。然而,80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客却排着队“拜鬼”,为中日关系发出一道预警。
80 年前的 8 月 15 日,日本发布《终战诏书》,标志着其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 14 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这日子对中国以及众多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而言,是铭记苦难、缅怀先烈的庄重时刻。但对部分日本政客来说,却成了他们鼓噪右翼思想、伤害国际情感的 “表演日”。
2025 年 8 月 15 日清晨,日本首相石破茂就以 “自民党总裁” 之名,向靖国神社供奉 “玉串料”,走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等前任老路,搞 “隐蔽拜鬼” 那一套。
靖国神社作为供奉 14 名二战甲级战犯的所在,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精神象征,任何向其 “示好” 的行为,都等同于美化侵略历史,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石破茂此举,瞬间给中日关系添上阴云,为两国关系走向发出危险预警。
石破茂背后政治困境
石破茂的 “供奉” 行为,看似是对过往传统的延续,实际背后有复杂的政治算计。
今年 7 月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遭遇 “历史性溃败”,自民党内外呼吁石破茂辞职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前景堪忧之际,他想借 8 月 15 日这敏感节点,靠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吸引日本右翼势力关注,期望缓解自身执政危机。
“玉串料” 虽由个人掏腰包,因《宪法》限制日本官方涉宗教活动,但这种打擦边球的行径,意图用军国主义阴魂为政治生涯 “续命”。而且,石破茂并非首次如此,其在 2025 年 4 月靖国神社 “春季例行大祭” 时,已以 “内阁总理大臣” 名义奉纳过 “真榊”。
一次次地试探,反映他对右翼思潮的迎合,他不想得罪国内保守派,便罔顾曾受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其结果很可能让日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愈发紧张。
小泉进次郎参拜
比石破茂供奉行为更过分的,是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公然迈进靖国神社大门。身为石破茂内阁首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成员,他的举动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小泉进次郎身为小泉纯一郎之子,其参拜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明显是延续小泉纯一郎 2006 年 “首相拜鬼” 右翼路线,为巩固保守派基本盘,不惜牺牲来之不易的国际和平氛围。
小泉进次郎深知参拜举动将招致国际谴责,却依然堂而皇之进行,无疑是为捞取国内政治资本,让自身在保守阵营获取更多支持。但他的自私之举,严重冲击中日互信根基。
中日两国多年来努力改善关系,靠的是尊重历史事实、彼此理解包容,他公开践踏历史原则,令中国民众失望愤怒,使两国在经贸、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都因这种伤害信任的行为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靖国神社:日本军国主义 “阴魂” 不死隐患
靖国神社的争议,不止于石破茂或小泉进次郎个人行为,它反映日本军国主义 “阴魂” 仍未消散的残酷现实。
日本国会有 “大家一起来参拜靖国神社之会” 超党派议员联盟,年年大规模组织 “拜鬼”,还四处宣扬右翼思想,企图复活军国主义。其长期活动,让军国主义理念在部分日本民众、尤其年轻群体里悄然渗透,扭曲日本民众的历史观。
当日本政客的参拜行为被多国反复谴责,他们依旧不为所动。韩国外交部常对其表示 “失望和遗憾”,中国外交部也屡次要求日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谨言慎行,彻底切割军国主义。
但部分日本政客眼中,本国保守派选票比国际形象更重要,捞取国内政治利益比修复国际关系更紧急。这不仅可能让日本再度陷入国际孤立,若军国主义思潮进一步蔓延,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恐将被打破。每一次的 “拜鬼” 闹剧,都像是军国主义可能卷土重来的预警信号,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秩序。
中日关系前路:正视历史是唯一正确选择
靖国神社参拜争议持续发酵,中日关系也随之面临新挑战与不确定性。中日互为重要邻邦,经济贸易相互依赖程度深,和平友好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但友好的前提,是日本正视历史,不挑战历史定论,不伤害中国等国家人民的情感。
石破茂、小泉进次郎等人的行为,虽能一时取悦国内右翼,但长远会破坏日本外交生态,堵死改善中日关系的通路。
若日本政客始终把靖国神社当政治工具,拒绝向世界展示其反省侵略历史的诚意,东亚 “火药桶” 随时有被点燃的可能,中日间民间信任也会被持续消耗。
唯有日本政治人物抛弃政治投机,坚定和军国主义做切割,在 8 月 15 日这样的日子铭记战败教训,而非向战犯 “致敬”,中日关系才能拨云见日,东亚和平稳定的基石才能真正得以筑牢。
信息来源:今天,日本首相石破茂向靖国神社供奉“玉串料”---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