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勿忘国耻,日本8月15日投降,为何抗战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迪丽瓦拉
2025-09-27 20:32:53
0

2025年8月,全球范围内关于二战终结80周年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全球历史意识调查显示,约72%的亚洲受访者能够准确说出日本投降的年份,但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能正确区分8月15日和9月3日的历史意义。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和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竟然不是同一天?

从广岛到东京湾

广岛的清晨,长崎的黄昏。两颗原子弹在8月6日和9日相继爆炸,世界为之震颤。彼时,苏联红军的机械化部队已经在满洲平原上疾驰。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亚战场形式骤变。美苏两面夹击下,日本政府高层的应对空间被极度压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与惶恐。

日本昭和天皇决定以广播的形式、用最克制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信号。8月15日中午12点,裕仁天皇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入千家万户。这一刻,亚洲的历史被按下暂停键。可对中国来说,这个“暂停”并不意味着一切结束。历史的终点线并未划定,真正的胜利还在等待法律的见证。

诏书背后的字眼

天皇的《终战诏书》成为日本投降的标志。但《终战诏书》采用了极为委婉的措辞。既没有直接道歉,也没有明确提及侵略行为。内容中突出“武士道精神”,强调“忍辱负重”,回避了侵华战争的责任描述。许多历史学者指出,这份提前录制的广播文件,实际上是日本政府对失败的自我包装,试图维护国家尊严,弱化战争罪责。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不满。中国人民经历14年浴血奋战,超过3500万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城市乡村满目疮痍。日本政府对战争责任的回避无法抚平苦难记忆,也无法满足战胜国对正义的追求。于是,各国对日本单方面的投降声明并未完全认可,要求日本政府以更具法律效力的方式明确投降和承担责任。

密苏里号上的历史时刻

9月2日,东京湾晨曦微露。美军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主甲板上,来自同盟国的高级将领、外交代表齐聚一堂。日本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天皇、政府和军方,在正式的投降书上签字。投降书中明确写有“降伏”字样,意味着日本无条件承认战败,接受盟国全部要求。这一仪式由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主持,见证人包括中、英、苏等主要同盟国代表。

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不仅是仪式,更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结束。战胜国对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未来改革拥有了法律依据。中国作为主要受害国和战胜国,深知这一刻的分量。中国政府随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个选择,既是对国际法律程序的尊重,也是对无数牺牲者的告慰。

历史记忆与集体认知的断层

为何不是8月15日?许多人疑惑。事实上,在日本,8月15日被视为“终战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举行悼念仪式,缅怀战争死难者。而在中国,9月3日才是官方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两国的历史记忆,像被时钟割裂的两段音轨,旋律各异。

中国将9月3日定为纪念日,核心在于强调法律认可和国际共识。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胜利终于获得世界承认。联合国及多国官方文件也以9月2日或3日为二战东亚结束的法律节点。8月15日虽然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但未通过国际法律程序。中日两国关于纪念日的分歧,也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民族心理。

80年后的镜像

2025年8月,日本战败80周年成为全球舆论焦点。东京举办了多场研讨会,邀请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历史责任和和平愿景。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组织的“太平洋战争终结80年”专题论坛上,来自学界、媒体、社会团体的300多位代表热烈讨论。绝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日本应当正面反思侵略与殖民历史,警惕历史修正主义蔓延。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右翼保守势力则竭力阻止官方发布新的历史谈话。原本计划由首相石破茂在8月15日发表关于历史认知的“石破谈话”,最终因右翼反对而搁浅。日本社会对于战争责任的反思,面临着舆论分化和价值冲突。民间与官方、进步与保守之间的拉锯,折射出历史记忆的复杂性。

中国社会各界也在9月3日前后展开系列纪念、讨论与学术活动。各大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发布多份抗战历史专题报告。2025年8月发布的《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认知白皮书》显示,超过81%的中国公众认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法律和国际意义远高于单纯的政治宣布。这一认知,为中国社会统一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共识提供了现实基础。

历史节点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绝非一次简单的军事胜负。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14年抵抗,数千万同胞流血牺牲,才换来这一天。每一座纪念馆、每一处抗战遗址、每一份历史档案,都在诉说着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真相。纪念9月3日,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醒。

一段段真实的档案、调查报告,不断提醒着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国土不可再失。2025年,全球地缘局势并不平静,亚太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唯有铭记过去,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中国社会对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重视,正是希望用这段历史教育下一代,警惕落后就要挨打,守护来之不易的民族尊严。

法制、国际与现实

中国选择9月3日,不是偶然。1945年9月2日的密苏里号签字仪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二战东亚结束时刻。联合国官方文件、美国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等多家权威机构均以这一日期为界。中国政府在1945年9月3日发布公告,正式宣告抗战胜利。此后,法律文件、教科书、纪念活动均以此为准绳。

与日本8月15日的“终战日”不同,9月3日更具有国际公信力和历史权威性。2025年最新发布的《全球二战纪念日认知报告》显示,60%以上的国际受访者认为9月2日或3日才是东亚战争结束的真正日子。国际社会对“胜利日”的界定,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纪念日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未来道路与现实启示

80年过去,抗战历史的意义远未褪色。每一代人对纪念日的关注,都是对民族记忆的再确认。2025年8月,全球多家权威媒体、历史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历史真相守护行动”,呼吁各国正视二战历史,抵制歪曲与遗忘。亚洲多国学者联合发布研究报告,建议通过多边历史对话平台,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历史认知体系。

历史的分水岭,不只是时间的分界,更是认知和责任的分野。中国9月3日的选择,是对法律程序、国际共识和历史正义的多重认同。日本的8月15日,则是民族反思与自我定位的特殊节点。两种纪念方式的并存,既是现实的写照,也是未来对话的基础。

2025年的今天,历史的尘埃并未落定。人们在纪念、争论、反思中寻找答案。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定,不只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皇... 风水、摸骨、看相、算命等术数,今天我们可能会觉得它们是古代迷信的表现。然而,事实上,古代确实存在一些...
原创 1... 1952年劳动节,全国总工会举行了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澳大利亚的工会代表团也受邀参加了这场盛会。中联...
原创 马... 法国小伙马库斯捐赠618张中国抗战的照片,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意义。 现在他们在世界各地宣讲这段历史,向...
原创 倭... 这绝对是一个将被写进外交史册的标志性事件。 就在最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一份公告里,赫然出现了两个掷...
里耶秦简发掘记——二十三年前,...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1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里耶秦简发掘记——二十三年前,他们...
原创 他... 赖传珠将军是我军中备受尊敬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生于1910年,江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
原创 面... 其实,宋朝也曾修建过长城。你可以在百度上查到相关资料:宋长城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与河南省邓州市、...
原创 康...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君主,他的治国策略为清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使得后来的清朝皇帝能够在此基础上...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徒步山野间... 行走在苍茫山野间,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们是寻踪者,他们是“守宝人”。 于怀石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
探访陶寺遗址博物馆:触摸400... 11月12日,“中国有约·相约山西”2025年国际媒体采访团走进山西陶寺遗址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位...
原创 大... 《史记》记载了西汉张骞的使命——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张骞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艰苦旅程,途经大宛和康居...
《吴石传》如何拨开历史迷雾 书封。作者供图 台北马场町的枪声虽然远去,但历史的回响仿佛还在耳边。吴石将军——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
原创 老... 1905年美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大清,在北京拍到的照片。 1905年7月8日,美国陆军部长威廉·霍华德·...
著名历史学家、唐史专家赵雨乐逝...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著名历史学家、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编审委员会委...
原创 中... 高市早苗日前的言论不仅引发中国不满,连朝鲜也想起历史记忆,要“血债血偿”日本,高市早苗这次是真的闯下...
原创 五... 五代十国:一炬成灰,到头孽报 话说晋王石敬瑭,既入潞州,即欲引军南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意欲北归,乃置...
原创 滇... 滇系指的是民国时期在云南地区拥有较大势力的一支地方军阀。桂系则是指盘踞在广西的地方军阀,而晋系则是指...
原创 再...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熊廷弼在大凌河下令放弃关外并退守山海关,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其被斩于西市并传首九...
原创 相... 去年秋天,我去乡下亲戚家做客。院坝里鸡鸭成群,唯独不见鹅的踪影。饭桌上,亲戚热情地介绍:“这是自家养...
原创 郑...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