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这个人,出生在1913年的安徽六安,那地方当时属于国民党控制的核心地带,农村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地主和政府联手压榨农民,搞得大家怨声载道。他家也是贫苦出身,从小就帮父母干农活,砍柴放牛什么的,身体练得挺结实。16岁那年,也就是1929年,他看到当地工人游行被抓,气不过,就干脆加入了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刚开始,他干的是通讯员的活儿,负责在部队间传递消息,常常半夜三更穿越山路,避免被敌人发现。
进了红军后,李发很快就适应了军旅生活。1934年,长征启动,他跟着部队从江西出发,一路西进。翻雪山过草地那种苦,他都咬牙扛下来了。途中多次参加战斗,好几次负伤,其中一次腿部中弹,留下了永久疤痕,还被评为二等乙级残疾军人。但他没退缩,继续往前冲。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他才有机会好好养伤。
抗日战争打响后,李发转战华北地区,指挥小部队打击日军据点。破坏敌人的补给线,游击战打得有声有色。1942年,日军大扫荡,他组织队伍在山林设伏,炸毁了不少敌方车辆。那些年,他身上添了不少伤,但每次都坚持下来,没离开一线。
解放战争时期,李发升到团长位置,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在锦州攻坚战中,他指挥部队冲锋,贡献不小。1949年南下,渡江作战,剿匪行动,他都参与了。全国解放后,他转入海防工作,先是担任渤海军区司令员,负责沿海防御。1955年9月,在北京授衔仪式上,他正式成为少将。那时候,他已经42岁,军功累累。
授衔后,李发没闲着,继续在海防一线忙碌。1957年初,他调到福建,担任31军副军长,重点抓东南沿海的防卫事宜。那年头,两岸局势紧张,金门还在国民党手里,美台签了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天天想着反攻大陆。李发就经常下基层检查部队训练和工事建设,确保一切就位。
李发这个人作风特别务实,不喜欢光看报告,总爱亲自去现场了解情况。3月上旬,他就开始筹备各项会议和视察,协调海防任务。谁知道,3月25日那天,在厦门一个团的三营检查工作时,出事了。他正在开会讨论基层军政训练问题,身后站着的警卫员凌发风突然拔枪,对着他连开三枪。李发中弹后,当场倒下,送往医院抢救,但伤势太重,失血过多,没救回来,就这么走了,年仅44岁。
这个事件一出,整个军区都炸锅了。消息很快就上报到北京,毛主席听说后,震怒之下,下令必须彻查清楚,弄明白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起初,大家都怀疑是国民党特务干的,毕竟两岸对峙,渗透暗杀不是没可能。调查组马上成立,成员从上级派来,赶到厦门现场取证,封锁会议室,询问目击者。
先查凌发风的背景。他是广东人,出身贫农家庭,没任何国民党联系记录。入伍才一年,是个普通新兵,在部队里表现一般,没什么特别行动。国民党那边也没理由找这么个小兵下手,不具备条件。这样,特务暗杀的说法就被排除了。
接着,调查转向个人恩怨。问李发身边的人,他们都说李发和凌发风关系平平,没结过梁子。李发这个人待人温和,对下属包容,从不搞特殊,从不苛责别人。部队日志显示,两人也没工作上的直接冲突。李发平时巡视时,也就是点头问候而已。
调查清楚后,大家都觉得惋惜。李发从红军时代走过来,经历了那么多大战,没倒在战场上,却栽在自己人手里。凌发风呢,就是个不争气的兵,懒散不努力,怨恨转移,导致了惨案。他被抓后,判决很快下来,以惩处告终。他的行为纯粹是个人问题,暴露了部队管理的一些漏洞,比如警卫选拔和心理筛查没跟上。
这个案子影响挺大。部队内部加强了纪律教育,避免类似隐患。毛主席的指示也推动了更严格的审查机制。李发的牺牲,让人反思和平时期的管理。话说回来,那年代建国刚几年,部队从战争转入建设,很多人适应期长,新兵像凌发风这样的,容易出问题。但李发的贡献没白费,他推动的海防工作,后来在对台防御中发挥了作用。
凌发风的案子,也提醒大家,部队不是儿戏,纪律松懈就会出大事。他入伍前是农民,进军营后觉得规矩多,训练苦,就生怨。排长批评是正常,但他说不听,积累下来就酿祸。没美化他,他就是懒,不肯进步,导致害人害己。
这个案子是新中国军史上罕见的惨剧。李发44岁走得早,但留下的遗产还在。凌发风呢,成了反面教材,懒散的后果多严重。历史就是这样,教训总在意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