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汉武帝整的那出,设太学培养人,还只让读儒家的书,这事儿啊,影响可真够长远的。
那会儿汉朝刚过了 “文景之治”,日子好过点了,汉武帝就琢磨着思想上也得统一步调。以前靠黄老那套 “无为而治”,是歇过来了,可社会一发展,麻烦就来了。地方上跟中央不对付,匈奴还老来捣乱,“无为” 哪还行得通?得找个能把大家想法拧到一块儿的东西。
偏偏儒家就钻了这个空子。你还别说,儒家讲的那些伦理道德、忠君啥的,对把权力往中央收太有用了。董仲舒是个厉害角色,跟汉武帝说,得把别的学说都搁一边,就认儒家,让儒学成官方的学问,大家都学这个,思想不就齐了?汉武帝一听,觉得是这么个理,就这么定了。
那具体咋做呢?建太学呗!这太学就跟现在的顶尖大学似的。元朔五年的时候,汉武帝让公孙弘他们在长安把太学建起来了。教书的叫博士,教的东西也简单,就《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全是儒家的玩意儿。
刚开始太学招生可严了。学生分两种,“博士弟子” 就招 50 个,朝廷亲自选,得年满十八,长得周正,还得考经文背诵和议论。“如弟子” 是地方推荐的,要求更高,又得有文化,还得品德好。你想啊,地方先挑人,交给 “二千石” 的官考察,再送到长安,中央最后拍板。这么一套下来,能进太学的,那都是尖子里的尖子。
进了太学好处也多,徭役赋税都不用交,朝廷还管开销,给补贴。在里头就专心学儒家经典,选一门当 “专长”,跟着对应的博士学。学一年就考试,按成绩分等级,好的直接能当官,这不就是 “书读好了就能当官” 嘛,多吸引人。
你看,影响这不就显出来了。教育上,太学成了培养人的大基地。以前诸子百家吵吵闹闹,思想是活泛,可也乱得很。汉武帝这么一弄,教育资源全往儒家上靠。太学出来的学生,满脑子都是儒家那套忠君爱国、讲伦理道德的想法。他们出去当官,就把这些想法带到官场,带到社会各处。
政治上,对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太有帮助了。以前地方上那些割据的势力,各有各的心思,现在大家都学儒家,都知道得听皇帝的,得维护国家统一。而且用太学培养出来的人当官,这些人对朝廷忠心耿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强多了。
文化上就更别说了,儒家思想彻底成了正统。以前各种学说你争我抢,现在儒家一家独大。后来的读书人,从小就啃儒家经典,儒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像 “仁、义、礼、智、信” 这些,都深深扎在中国人心里,成了咱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就这么个设太学、只用儒家书当教材的法子,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思想底子就这么打下来了,后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稳稳的。你们说,汉武帝这招是不是挺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