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全面的侵华战争正式拉开序幕。然而,早在1931年,日本已经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甚至在那时,日本就已经开始实施一项更为可怕的计划——将整个东北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这项计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争夺,更是一个关于“移民”与“民族替代”的大规模策略,目的是通过移民将东北的中国人口逐步替换为日本人。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今天的中国地图或许早已大不相同。
事实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并不仅仅满足于占领东北的土地,而是带着强烈的扩张野心,准备通过移民开荒的方式,将整个东北转变为他们的殖民地。表面上看,他们所提出的“开荒计划”似乎是在鼓励农业开发,实际背后的意图却是将中国东北的土地完全掌控,以便将日本的民众安置其中,最终让这个地区成为第二个“北海道”。 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桦川县的中伏乡,这里土地肥沃,村落连片,按现在的标准,算得上是“风水宝地”。到了1938年,日本人盯上了这片土地,并通过伪政府展开了所谓的“开拓团计划”。他们通过“收购”的名义,对土地进行“公正交易”,但实际上,这些土地被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只是“打白条”,之后直接驱逐原住民。当地百姓反抗时,日伪军不惜使用武力,翻箱倒柜地搜寻地契,遇到任何敢于反抗的人,立刻就会被暴力镇压。 更惨的是,连农民的房屋也未能幸免。土地一旦被夺走,原住民所住的房屋自然也就成了日本人的“战利品”。很多被赶走的农民被迫迁至集贤县,但那里地势低洼,荒草丛生,水洼遍地。对于他们而言,所谓的“安置”其实不过是将他们置于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房屋也得自己搭建,食物来源更是令人绝望。最初,他们只能依靠带来的粮食度日,但不久后粮食耗尽,只能到附近的水塘里抓鱼,吃光了鱼就只能拔芦苇根充饥。据一些当时的老人回忆,在天青屯,因饥饿而死的农民每年都不在少数。有些人最终饿死在荒野中,有些则选择逃亡,但即便是逃回原地,也只能通过租赁自己的土地,沦为日军的雇工。 这些所谓的“开拓者”又是如何在这片被强占的土地上生活的呢?以“宝山开拓团”为例,1939年春,他们搬入了中伏乡的七星村,这一地区的原住民刚刚被驱逐。开拓团共有380多人,团长金田舍男是山形县人。团员们住进了原住民的房屋,他们的居住环境被精心布置,完全像一个军营。伪满洲政府为这些开拓团准备了土地、农具、耕牛等生活必需品,而每户分得的土地和资源都远远超过了当地百姓。 然而,这些“开拓者”大多并不懂得如何耕种东北的土地,他们只会种水田,而且完全不适应东北的气候。于是,他们只得将土地出租给大地主。与此同时,原本的中国农民不得不租地、当工人,而每天的工资只有一块五毛,而正常的工资应是两块钱。生活在这样的压迫下,百姓只能默默忍受。 更令人愤慨的是,劳动条件异常恶劣,雇工们辛辛苦苦一整天,甚至没有午饭,而回家后,监工则用扁担将他们打得无法起身。有一次,扁担甚至断了,木刺飞出,刺瞎了另一个日本人。在这些开拓团的成员中,一些更为恶劣的角色开始表现出极端的暴力倾向。他们不仅白天侮辱当地百姓,晚上更是去骚扰中国妇女。如果屋里没有男人,他们便肆无忌惮地进行暴力行为,而对于那些敢于反抗的妇女,必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 这些开拓团成员表面上看似农民,实则更像军队。开拓团实行严格的配给制,衣食住行完全由政府供应,他们穿着军服,吃的是大米,甚至用的是高质量的煤油灯。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无疑是劣等民族,打骂杀戮早已成为了常态。为了实现殖民计划,日本人毫不手软,甚至视中国人民的生命为无物。 然而,随着日本的战败,1945年,许多开拓团成员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大部分开拓团的男成员被征召入伍,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撤离,一些日本妇女和儿童在板子房的集中营中遭遇了极其悲惨的结局。在一个雨夜,一些本地青年趁机发动袭击,杀死了几名日本卫兵,抢走了他们的武器。这些中国青年并未伤害日本妇女和儿童,而是只带走了武器。 然而,留在板子房的日本妇女和儿童遭遇了极其残忍的待遇。为了避免被中国百姓杀害,一名日本官员竟向他们宣称:“中国人恨我们,落在他们手里必定死路一条,不如自杀。”于是,许多人选择了跳井自尽,死得极其凄惨。未能自杀的,被锁在校舍里,日军打算将她们活活烧死。最终,王福等人带领村民及时赶到,成功解救了这些被困的人们。第二天,村民们发现井里都是尸体,幸运的孩子和妇女被村民救出,带回家中抚养。 今天,七星村的王桂英和东宝山的范福贵便是其中幸存的日本孤儿之一。几十年过去了,这段充满血腥与泪水的历史,依旧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日本人曾试图通过“开拓团”来侵占东北,但最终,正义的力量还将他们逐出了这片土地。这片沾满血迹的土地,终究没有改变,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一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