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不那么“刚”采用袁崇焕等议和派的政策和皇太极议和,专心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能救大明吗?
首先议和有用吗?好像没什么用。
既然是议和,那怎么个议和法?是割地还是赔款?没有好处皇太极凭什么和你议和?努尔哈赤连日本的情报都打探过,皇太极会不知道崇祯面对的是什么情况吗?就算皇太极愿意坐下来议和,弱势的一方明显是明朝,打不过人家,议和条款上铁定是被宰的命运。
明廷割了辽东,赔了款,怎么确保皇太极不出兵?这不是打游戏,议和完毕出兵按钮被锁不能点了。
今天刚收到明廷的大量议和物资,第二天再进关抢一波,明廷能拿皇太极怎么办?强烈谴责?
北直隶和山东这些地方有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壮丁牲畜、美女姣童,唯独没有能保护这些的强大军队,想指望清军的信用来保证安全,只能说很傻很天真。
假设皇太极真的守信十年八年不入关,大明境内的农民起义能成功剿灭吗?
首先有一点可以确定,议和赔款的钱肯定又摊派到了百姓头上,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投靠农民军的百姓又多了一些。李自成的军队更难剿灭了。
李自成军队为啥越剿越多?百姓但凡有口吃的,谁愿意当贼寇,这该死的年月从贼尚有一丝活路,不从贼十死无生。
崇祯六年七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遭到曹文诏、左良玉等部合力围剿,损失惨重,被一步步压缩到黄河边。农民军以诈降计突破黄河,围剿再次失败。有人疑惑,这黄河农民军过的去,明军咋就不能过了,这黄河又不是他高迎祥开的,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追过去把农民军消灭?
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河南的情况。
明朝的河南省一共有八个府和一个直隶州,到了明朝后期,河南一省就有六个藩王扎堆在这,分别是开封府周王、南阳府唐王、洛阳府福王、怀庆府郑王、汝宁府崇王、卫辉府潞王。他们凭借自身的地位和关系吞并了河南半数良田,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明末的河南又多灾多难,百姓苦不堪言。
根据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的描述:
“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面对天灾大明采取的救灾措施是这样的:
“而且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而且责之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而且正赋之外,有加派焉,而且尽追数年之旧逋,而且先编三分之预征,而且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触耳有风鹤之声,满目皆荒惨之色。欲使穷民之不化而为盗不可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贼而附不可得也。”
正因为如此,农民军到了河南后,曹文诏和左良玉也傻眼了,不敢追了,遍地的饥民蜂拥入伙,农民军在兵力上顿时碾压官军,官军过河就是去送人头。李自成的军队经过卢氏地区,大量矿工入伍,由于其纪律性优于农民,组成的部队战斗力也更强,李自成在河北地区遭到的损失不仅完全补足,而且实力还变得更强。
崇祯十一年到十月,李自成的部下被围剿的仅剩一千多人,在潼关南原被孙传庭伏击,身边只剩下刘宗敏、田见秀、李过、谷可成、高一功、张鼐、刘汝魁、张能、王文耀、李友等十八人。李自成进入了人生的最低潮,率领少数残部隐遁于商洛山中,缓缓恢复实力,如果是正常年月李自成完蛋了。
可崇祯十二年又是一个灾年,河南的灾情比前六年都严重,百姓饿的已经开始吃人了。
《辉县志》记载:
“至己卯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其年庚辰又蝗,仅能种而禾实不稔。斗米直可千钱,民间素所藏蓄者一时搜掠都尽。瓜果枣柿不待熟而残,渐及草根、木皮、糠秕、山蔬,侈云富贵家粮也。十月之交,环辉山皆盗,以人为粮。千夫长擒来戮诸市,人争啖之。至二之日大寒,人益困,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乡邻互相食者。余人之衣冠动静犹昔,性情惊疑为豺狼。过岁春事益奇,人死已归土,丘垅欲乾,取厌朝饥;未成人孺子转盼不见,则已在釜中矣。孀妇单丁,诱杀充食者无宁日。辉之四围,村落并无,居人十存一二者皆住郊关。每中夜徬徨,或闻呼号啼救之声,皆奸人用计噬人,人每不敢救。食肉多爨人骨,间亦有以人头颅灰作面同人汁噉者,余骨弃野外。首骨如东陵瓜垒垒无算,特少蔓耳。胁臂小骨,狼藉于道,每郊行,足履于上,搰搰有声,如在麻秸上。伤心酸鼻,尝不忍过。”
此时的河南有很多人揭竿而起,但是这些河南本地的农民军大多都是饥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千人,以抢劫当地富户生存,毫无军事经验。李自成趁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兵之际,杀入河南,虽然此时李自成只有一千多人,但他的军队以陕西边军的逃兵为骨干,经过八年与明军的战斗,从当年的数万大军之中大浪淘沙,此时能剩下来的全都是对李自成极为忠诚、战斗力强悍而且运气极佳的人。本地的农民军一斗谷、瓦罐子等部听说闯王到了河南迅速前来投奔,李自成又再次壮大,也就从此开始,李自成的主力再没有遭遇重大杀伤,越战越强,直到清军入关。
从崇祯四年加入张存孟麾下到崇祯十七年攻克北京,李自成和明军作战了十三年,平均每年被明军打败一次。
能东山再起十三次,是因为明军没有全力围剿他吗?大同总兵曹文诏四川总兵侯良柱不都是围剿农民军战死的吗?
是因为没有厉害的武将、没有精锐的部队吗?关宁军是不是精锐?朝廷花重金打造的,说不是精锐崇祯能活劈了你。祖大弼外号祖二疯子在关宁军中也是有名的猛将,打死过清军的前锋佐领,打死过清军的巴图鲁,但是他对战李自成的战绩如何?还赶不上陕西明军呢。
那为什么扛锄头的老百姓比正规军还厉害?
崇祯十年,洪承畴和李自成大战泾河之畔,七天七夜都没分出胜败,粮食耗尽,只能放弃战斗。
傅龙为什么败给了李自成和罗汝才?因为他的部队断粮了,部队断粮了怎么办?去附近村庄抢呗,李自成来偷袭时,明军忙着抢劫,没阵型没指挥乱糟糟的,能不溃败吗??
孙传庭为什么败给了李自成?因为孙传庭的部队断粮了。孙传庭不得不撤退筹粮,结果撤退演变成了溃逃。
假设皇太极信守承诺不再入关,把关宁军都调来关内给孙传庭指挥,最后饿得走不动路,结果也是白搭。
当兵的领不到军饷,就得靠抢劫吃饭,士绅宗室不敢抢,只能抢老百姓,老百姓手里能有多少粮,抢的民怨沸腾,可还是吃不饱。官兵抢走了老百姓的粮食,没了粮食的百姓为了不饿死,最终投了李自成。
张岱在《石匮书》中说:
“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
局面就是剿贼官兵所到之处人憎鬼嫌,被剿的闯贼颇得民心,甚至有百姓看到明军跑去给闯军报信,导致明军处处被动,经常被伏击。
李自成不抢穷人为啥有饭吃。因为他专抢官兵不敢抢的人,专拿士绅、宗室开刀,可是孙传庭不能啊,李自成敢杀藩王,孙传庭不敢,所以李自成的兵有饭吃,孙传庭的兵没饭吃。孙传庭的兵没饭吃,孙传庭就得死。
崇祯可以向内地战场增加兵力,可以把辽东的精兵猛将都调过来,可他凭空变不出粮食,孙传庭就算有百万大军,也只能饿死得更快。
把黄河以北都割给皇太极,让皇太极对付李自成,崇祯跑去南京,明朝能再延续百年吗?
好多人说南明是亡于撕逼,崇祯去了南方就不撕逼了吗?皇帝正统问题确实没争议了,但是“借虏平寇”与“抚寇御虏”的问题会接着撕。为前线的战局问题会撕逼,对待大顺将领投诚问题撕逼。没有什么能阻止明朝官员的撕逼热情。
明朝的军队在北方时打不过农民军也打不过清军,崇祯跑去南京不会对军队的战斗力有什么改变,既变不出兵马,也变不出粮饷,在紫金山上吊风水也不见得比煤山好,所以跑去南京没什么意义。
所以议和没啥用,靠和谈拖个一年半载是可行的,如果拿割地赔款当成什么救命的锦囊妙计,那结果只有一个:“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