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0年,朱元璋初立诸侯王时说道:
元朝不够强大,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现在我立诸侯王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且这个制度也不是我朱元璋创立的。就是“周朝和汉朝都采用了这个制度,而且经过了历史的检验。
大臣们看着霸道的朱元璋和身边刀剑环绕的武士,纷纷发表意见:你们说得对,就这样吧。
朱元璋认为,他之所以立诸侯王,是因为他没有私心,遵循传统,有科学依据,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他不接受不同的意见。
那么朱元璋的话可信吗?
朱元璋举的两个例子表面上看都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从资料来看,周周和韩汉都非常顽强,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这两个朝代也确实有分封诸王的实践经验。
不过,朱元璋的说法却存在漏洞。周朝的历史并不完整,暂且不谈。汉朝虽然比较长久,但这并不全是因为封王的缘故。 “王权神授”与儒家思想和皇权的束缚是汉朝超强持久的关键因素。而且汉朝也有七国之乱,学汉的晋朝也有八王之乱。
那么朱元璋之所以“被一叶蒙蔽”,是因为他这个牛郎出身的皇帝,只知道分封诸王的优点,却不知道其缺点呢?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他曾让部下搜集各朝封建国王的资料,然后拿给诸侯们看,让他们深入了解这一制度的利弊。老朱既然给儿子看了,就证明他是一个懂得这些事情的人。所以朱元璋“明知山有虎,为何还要钻虎山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开国皇帝登基之前,他和一起征战天下的老兄弟亲如一家。但他当了“皇帝”之后,老兄弟们就都死了。 “煮狗肉”在古代历史上是一项例行公事,几乎没有哪个皇帝不这样做。
也许有人会说,刘秀不是例外吗?如果你仔细看看刘秀的创业史,你会发现他之所以如此“非主流”,并不是因为他心地善良,而是因为当时兵权并不在他手里。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宋太祖赵匡胤。相传,他通过“一杯酒释兵权”达到了目的。
朱元璋既然熟悉历史,自然也知道赵匡胤的例子,所以他一开始是想用比较温和的方式,一步步挑出老兄弟。但他们被挑出来之后,军权该交给谁呢?答案是你自己的孩子。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伤害老兄弟的感情和面子呢?答案是成为姻亲。岳父把军权交给女婿,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诸侯们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岳父,那么他们就能事半功倍。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计划并没有很快改变。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明天再详细讨论。
其次,熟悉历史的朋友也知道,朱元璋建国时,明朝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
南京当时有很多优势,比如水网密集,交通便利,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周边地区适合粮食生产……不过,南京除了有首都的优势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劣势,那就是它位于南方。
众所周知,除了朱元璋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开国皇帝之外,古代历史上没有人能够从南向北进攻。相反,南北战争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南京虽然农业和经济不错,但在古代并不适合作为大国的首都。
当时,朱元璋也想过换地方。为此,他请太子朱标亲自视察。然而,朱标在长途旅行后英年早逝。朱元璋忙于处理公务,便留了下来。一点也不在乎。
明朝北方一直有敌人,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放过北方。但如果在北方部署重兵,那么派谁来率领数万明朝士兵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第三,明知山有虎,仍进山,则要么是愚昧大胆,要么是有备不时之需。朱元璋无疑属于后者。
长大后,朱元璋让他们都到凤阳老家去,追忆当年的艰辛和甜蜜的回忆。朱元璋希望他们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你一定深深地感受到前辈们创业的不易。你必须满足并理解。谢谢,不要三思而后行。
此外,朱元璋还找到了很多史料,希望他们能够以史为鉴,深刻地认识到,做一个安心的诸侯王,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事情,都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如果你敢有多余的想法,不妨看看他们的“祖宗”。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让事情发生。
故事还没有结束。朱元璋很清楚,如果他只是在情感上和道德上限制儿子们,迟早会出现问题。因此,他也从制度、人事等多方面限制了诸侯王的权利。一系列招数用尽后,他才放心地让儿子们成为诸侯。但事实证明,他想的还是不够全面。当然,这个下次会详细讨论。
综上所述,朱元璋坚持立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如果把军权交给别人,他没有信心。其次,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重兵必须驻扎在北方。第三,朱元璋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那么朱元璋已经想清楚了,那为什么朱棣还是会出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