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经对韩信高度评价,称其为与萧何、张良并肩的“汉三杰”中的佼佼者。在楚汉战争的历史舞台上,韩信凭借其卓越的战术与军事才能,屡次在战斗中取得了显著胜利,确实无可匹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号称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却始终没有得到刘邦的真正信任。最初,韩信是项羽的部下,而刘邦自然对他投以敌军的怀疑目光,因此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一种微妙且不安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张良的建议,但令人困惑的是,当刘邦考虑杀掉韩信时,张良却并未出面制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刘邦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有三位关键人物的鼎力支持。那么,这三位忠诚的支持者为何对刘邦如此死心塌地呢?史书上的记载给出了答案。张良常常以《太公兵法》教导刘邦,而刘邦也对此十分赞赏,经常采纳他的策略。张良知道,别的谋士虽然也提出建议,但刘邦并不完全认可。张良深信刘邦乃是“天授之人”,于是他便决心跟随刘邦,拒绝了其他人的邀请,不再与景驹相见,这无疑显示了他对刘邦的坚定支持和绝对信任。
在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他的军旅生涯如日中天,几乎每场战斗都能如愿以偿,屡屡建立赫赫战功。韩信的军事才能与指挥能力在当时可谓无人能及。然而,刘邦在建立西汉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首先开始对曾经的功臣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不仅是出于对潜在叛乱的恐惧,更是因为刘邦对韩信的傲慢与随性心存不满。此外,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十分稚嫩,对那些阴险狡诈的政治手腕知之甚少,他的主要专长便是指挥打仗。
与韩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良,他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亦是渴望和平与百姓安宁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理想:希望天下能够平安,百姓能安居乐业。对于张良而言,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是他最大的政治目标。可以说,张良并没有能力去真正制止刘邦的决策,甚至没有想象中的权力去改变这一切。他十分清楚,若是韩信将来反叛,他也必将与之共赴危机。因此,作为臣子的张良在何时该做何事的分寸感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此外,张良对名利之争看得极其淡薄,尽管刘邦赐予的赏赐无人可比,他却将大部分都给予他人,只为保留一个侯爵的位子。这表明了他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及其深厚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