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汉的麻纸残片在罗布泊的黄沙中重见天日;当在敦煌藏经洞封存起佛经被证实是世界现存刻有明确纪年且纪年最早的印刷品;当宋代的竹纸为打破知识壁垒做出重大贡献,承载起普通文人的青云之志——纸张,从来都不只是书写的载体,而是文明流淌的脉络。
赵洪雅的《叹为观纸》,便以这样的视野,带我们踏上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纸上春秋”之旅。
摄影:Xian 摄于我是楮先生工作室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打破了“技术史”的冰冷叙事框架。在“积厚流光”篇里,作者没有仅限于罗列考古发现,而是让每一张在册的古纸都成为历史的证人:
西汉“赫蹏书”藏着赵飞燕宫闱秘史的蛛丝马迹;
楼兰出土的简牍残片诉说着“以纸代简”的过渡时期;
放马滩纸地图印证了纸张取代沉重、昂贵的材质成为人们绘图的重要工具。
作者巧妙地将《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与灞桥纸、金关纸等考古实物相互印证,既纠正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固有认知,也让“西汉有纸”的结论有了扎实的物证支撑。
摄影:Xian 摄于我是楮先生工作室
而在“经世济民”篇中,纸张的故事更是延伸到了古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你能看到唐代僧人为了用楮纸抄写佛经而种植构树,从种植到造纸,每一步都万分虔诚;也能读到宋代社会,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的盛景;能窥见“澄心堂纸”在文人心中的极致雅韵;也能发现纸甲在战场上的坚韧。
作者尤其擅长从细节切入:敦煌抄经生因盗纸入狱的供词,揭露了纸张在西域的珍贵;吐鲁番唐墓出土的纸棺与纸衣,藏着古人对“字纸”法力的想象;就连《清明上河图》里持扇遮面的士人,都成了纸张融入礼仪的鲜活注脚。
这些故事让“造纸术”跳出了“四大发明”的单一标签,成为触摸古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抓手。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为一部兼顾学术与普及的作品,作者既吸收了潘吉星、王菊华、钱存训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了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与科技检测结论。
对于学界尚存争议的议题,作者则保持客观,只呈现证据而不妄下结论,这种严谨让科普有了学术的厚度。
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中国。
造纸术是华夏文明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随着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逐渐走出国门,传诸四海,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瑰宝。从西域僧侣的经书到阿拉伯商贾的账目清单,从朝鲜的纸扇到日本的和纸,纸的旅程,恰是文明交流的发展缩影。
这样一本既能考据于“故纸堆”,又能穿梭于“人世间”的著作,自然受到圈内圈外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