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以及其后赵国的反弹,不禁令人深思。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惨烈对决,赵国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相对突出,这得益于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这样的军事改革使赵国士兵更加灵活,战斗力得以增强。然而,面对当时强大的秦国,赵国只有利用其强大的战斗力量,才有机会对抗这个敌人。一开始,赵国名将廉颇采取了稳妥的防守策略,屡次让秦国的王龁陷入困境,确实为赵国稳住了局面。
然而,赵国的国君却对廉颇的谨慎态度不甚满意,认为如此被动的策略无法展现出赵国的雄心,因此决定更换主帅,将廉颇替换为年轻的赵括。而在秦国这边,王龁也被换成了血气方刚的白起。可想而知,赵括的能力远不及廉颇,而白起的军事才能又远胜于王龁。这种换将使得双方的实力变化显著,不久之后,赵国便被秦国彻底压制,惨遭45万大军被杀的悲剧,给赵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虽然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但是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秦军的白起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其军队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这在后来影响了秦国的战略部署。
接下来,邯郸之战成为了转折点。如果赵国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贸然与秦国再战,可能根本无力抵挡,甚至面临亡国的危险。然而,其他诸国对此心知肚明,出于对赵国的同情与利益的考量,他们并不希望赵国就此灭亡。于是,以魏国的信陵君为首,联合楚国组成了强大的援军,向赵国的国都邯郸进发。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公认的四大公子之一,名声显赫,实力不凡,颇具谋略。在前期,魏国因受秦国威胁而不敢出兵,但在信陵君的勇敢行动下,他们成功地以智取符,开启了救援之路。楚国同样被秦国欺凌,所以也愿意共同出兵援赵。此时赵国凭借在长平之战后的惨痛教训,士气大增,他们对秦军的仇恨更是令人振奋。
而秦国的局势也变了,白起被调走,其军队实战经验锐减。因此,在邯郸之战中,三国联军以超过30万的兵力,成功地痛击了秦军,迫使其撤退,自保未能继续进攻。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源于信陵君的出色指挥,还因为秦国的换将,从而形成了双重影响。
再说到随后影响赵国命运的赵匈之战,在此之前,赵国有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李牧在赵国的后期崭露头角,成为赵国的最后一位救星。历史记载对李牧的评价极高,甚至称“李牧死,赵国亡”,可见他的重要性。在李牧与匈奴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前,燕国趁机对赵国进行打击。虽说燕国与秦国不可同日而语,但殊不知,燕国的进攻对赵国而言同样危险。李牧针对燕国采取了果敢的进攻策略,成功逼退了敌人。
而在赵匈之战中,赵国国君对李牧充分相信,任凭他自由指挥对抗匈奴。李牧巧妙地用计先以弱示人,以此引诱匈奴放松警惕,随后调动赵国的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给予匈奴致命一击,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之后,国君又再次将李牧派往对抗秦军。
综上所述,无论是邯郸之战还是赵匈之战,胜利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然而共通的因素则是国君与将领之间的心意相通、齐心协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战胜了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