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魏的曹操因其深不可测的心机和多变的性格,被誉为“奸雄”。这一称号的获得,既源自他反复无常、疑神疑鬼的个性,也与他心狠手辣、足智多谋的治国风格密切相关。曹操曾说过一句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正是这种冷酷的处事态度,使得曾经背叛过他的人,无不感到深深的忌惮和恐惧。然而,在他的阵营中,竟然有一个“不守信”的人物,不但毫发无损,反而升职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最终成为曹魏的重要开国功臣。这个人,正是贾诩。那么,贾诩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
贾诩早期曾效力于董卓,且因其出奇制胜的计谋而声名显赫。历史上有“奇谋百出,算无遗策”之誉,足见贾诩的智谋。在董卓被杀之后,李榷和郭汜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两人焦急地收拾行李准备逃往西凉,眼看着自己的一切即将毁于一旦。这时,贾诩及时赶到,献计给两人:“长安城内有人计划要大规模屠杀凉州人,而你们现在孤立无援,一名亭长都能轻易抓住你们。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撤退,沿途集结兵力,再回头攻占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那不光为董卓复仇,还能借此机会谋取更大的权势;即便失败,也能暂时逃脱。” 贾诩的计策帮助李榷和郭汜稳定了局势,两人因此非常感激他,并打算重赏贾诩。然而,贾诩却推辞了这一切,他并不愿接受任何爵位,表现出极高的自持和谨慎,令李榷和郭汜也开始对他心生敬畏。
不久后,贾诩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回家守孝。此时,李榷与郭汜之间的矛盾愈发加剧,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决裂,甚至爆发了军事冲突。
建安二年(197年),贾诩投奔了同乡张绣。在他的谋划下,张绣联合了荆州牧刘表,从而成为曹操的眼中钉。此时的张绣和刘表成了曹操必除的敌人。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决定亲自南征张绣。然而,张绣虽然兵败,但在贾诩的建议下,最终选择投降曹操。曹操听闻张绣投降的消息大喜,亲自接见贾诩,并且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的长子曹昂更是与张绣之女成婚,双方结成了亲家。贾诩的投诚,使得曹操的力量更为强大,渐渐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建安五年,三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战——官渡之战爆发了。当时,袁绍倾尽全力与曹操一决高下,曹操在兵力上远不如袁绍,局势一度非常不利。然而,曹操仍没有气馁,反而向贾诩请教战策。贾诩一语点破,指出曹操不必顾全大局,只需寻找一个破局的机会,便能彻底扭转战局。果然,曹操采取了贾诩的建议,在许攸的投降下,派遣小股骑兵偷袭袁绍的军粮储备——乌巢,最终导致袁绍的大军因缺乏粮草而溃散,曹操大获全胜。
之后,曹操因战功被任命为冀州牧,并晋升贾诩为太中大夫。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展,他的目标也逐渐转向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在最有利的时机进攻南方,但贾诩却敏锐地察觉到,时机尚不成熟。他认为曹操应该耐心等待,不宜急于行动。曹操当时急于一统天下,未曾采纳贾诩的建议。于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吸取了赤壁之战的惨痛教训后,曹操决定先安内再攘外,修整了多年后,对西凉的韩遂、马超联军发动了进攻。面对马超的强悍,贾诩建议曹操采取“离间计”,利用马超和韩遂之间的矛盾,成功让两军的联合瓦解,最终曹操打败了西凉联军,获得了胜利。
在曹操日益强大的过程中,贾诩也开始介入到家产分配的事务中。他劝曹操立长子曹丕为太子,并向曹丕提出忠告:“不违子道,方能争得太子之位。”最终,曹丕继位为帝,并为报答贾诩的功劳,拜其为太尉,位列三公。
贾诩不仅在军事战略上出类拔萃,他的生存智慧同样令人钦佩。由于知道曹操多疑,贾诩在晚年采取了极为低调的自保策略,封门闭户,避免与任何人私下交往,最终活到了77岁,成为了当时最受推崇的谋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