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中对李世民的评价如激扬之辞:“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可谓难得也!”这番溢美之词,凸显了李世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地位。然而,正是在他登基之前,发生了一场备受争议的玄武门之变,成为李唐建立的血色背景。
玄武门之变的发端可以追溯到隋朝末年,当时,各路群雄纷纷崛起,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对儿子进行分封,将李建成立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而李元吉则被封为齐王。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分封却埋下了日后的纷争。李玄霸早早夭折,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变乱的关键人物之一便是常何。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势成水火之际,常何作为玄武门的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模糊态度,使得后人对这段历史充满疑虑。然而,事实上,常何的作用在这场政变中至关关键。他不仅是玄武门的守将,更是被李世民视为重要棋子的人物。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却鲜有常何的列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整个历史事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被忽略。而关于常何的墓志《常何墓碑》成为解开这段历史之谜的关键。常何曾在隋朝末年投奔李密,后来跟随李世民征战,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然而,在唐初,他并未崭露头角,只是一位禁军将领,负责守卫玄武门。
常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深知李世民的实力雄厚,拥有大批开国名将。因此,他在表面上归附太子李建成,实际上却在暗中倾向于实力更强大的秦王李世民。早在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即武德七年,李世民就开始布局,任命常何为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这一布局的深度可见一斑。在常何的掌握下,李世民通过《常何墓碑》中所记载的金刀子、黄金等宝物,巧妙地扶植了一批亲信手下,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伏笔。
“奉太宗令追入京……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这段文字表明,李世民的布局异常深刻。常何的位置显得尤为突出,成为李世民和李建成争相拉拢的对象。而常何巧妙地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为李世民铺设道路,使得李建成在面对变局时无从预料。
玄武门之变发生当天,即六月四日,李世民带领九名亲信率先入宫。这九人携带兵器,违反了皇宫规定,但在常何的默许下得以如此。这种合谋的默契使得李世民得以轻松进入玄武门内城。当李建成和李元吉率领卫队赶到玄武门时,却遭到拦阻,只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得以进入。在这关键时刻,常何的放水和拦阻功不可没。
事实上,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了两个关键角色:一是帮助李世民成功进入宫中,二是组织守军抵抗太子余党的进攻。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面对冯立等太子余党的围攻,常何与张公谨等人组织玄武门守军,成功抵挡了进攻,保住了玄武门。这一战果无疑也是常何的一大功劳。
常何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两面性,早在隋朝时他就在家乡起兵造反,后来投奔李密并成为上柱国,最终降唐。他曾经依附于太子李建成,但却在关键时刻向秦王李世民倾斜。这种在政变中灵活变通的能力使得他成为了李世民手中的得力助手。
然而,对于常何这位“双面间谍”的角色,历史评价并不一致。他虽然在政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唐初的名将如云中,并未出类拔萃。李靖、程咬金、秦琼等人的战功要更为显赫。唐朝建立后,常何虽担任禁军将领,却并未再现辉煌。
玄武门之变虽然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场兄弟之间的残酷斗争仍然令人唏嘘。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取李唐江山,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奠基人。然而,这段历史也引发了对封建制度暴行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常何的双面身份在玄武门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机智和灵活性,使得他成为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的得力助手。而玄武门之变虽然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但也让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流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