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617年),从农历二月到六月,李渊开始为自己的起兵做准备。那时,他集结了不到3万人的队伍,先是肃清太原的叛乱分子,并驱逐了突厥的侵扰。到七月,他筑台誓师,正式宣布起兵以“匡复隋室”。这一切的准备工作仅用了几个月,而到了十一月九日,李渊便成功攻入长安,用时不到四个月。四天后的十一月十三日,傀儡皇帝杨侑(杨广之孙)迫于形势,将李渊封为唐王、大丞相和尚书令,同时,李建成被任命为唐王世子,李世民则被任命为京兆尹,封为秦国公;李元吉则封为齐国公。可以说,李渊一家已牢牢掌控了关中地区的政治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的战败传来。到五月,杨侑终于在压力下“禅让”,将帝位交给了李渊。从李世民开始策划起义,到李渊正式称帝,这段历程前后不过15个月的时间。李渊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并成功称帝,并非因为他比历史上的其他帝王如刘邦或朱元璋更为卓越,而是因为他背靠着关陇世家的强大支持,同时也得益于一批能力出众的手下和儿子的支持。
李渊的崛起迅猛无比,在这个过程中,他毫不吝啬地封赏手下的将士,许多人都被封为国公。特别是李世民,他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功劳。在李渊称帝之时,李世民已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并晋封为秦王。此时,李唐的疆域仅限于关中和河东,尚未实现全国统一。因此,李渊任命李世民负责开府自治,成立了天策府,并赋予他一批文臣武将,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李渊指示李世民率领天策府四处征战,逐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到了武德四年,李世民已身居“天策上将”的高位,也开始给李渊带来了难题。
早在武德元年,李渊便让李建成进入太子东宫,而李世民心中早有不满,因为李渊曾表示,“晋阳起兵”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应当由李世民继位为太子。但李渊最后却反悔了,令李世民心中郁结。到武德三年,李元吉按照李渊的命令入住了太极宫的武德殿,而李世民也无法再抗拒,最终也进入了太极宫承乾殿(李世民的长子便是李承乾)。这一举动意味着天策府开始分崩离析,也暗示着李世民将无法继承太极宫的皇位。李渊的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是在逐步瓦解天策府的权力,并逐渐回收李世民的兵权。
到了武德四年,李世民再次带兵重创了窦建德的余部,击败了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然而,到了第二年六月(武德五年),刘黑闼逃往突厥并引发突厥军队在山东作乱。这次,李渊并没有派遣李世民出征,而是将任务交给了太子李建成。魏徵,李建成的洗马,向李建成建议道:“虽然您是太子,但若论军功和威望,远不及秦王。现在天下已经接近统一,刘黑闼即将败北,若能亲自去剿灭他,不仅可以为父王立下大功,也能获得无上的威望。”李建成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请求亲自出征刘黑闼。
同年十二月,李建成在魏州大获全胜,成功斩杀了刘黑闼的首级,彻底平定了山东,消除了最后一股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胜利,也进一步显示出李渊对于李建成的偏爱,他通过此举加强了太子的权势,同时也遏制了李世民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李建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