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21日,晋冀鲁野战军的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向一位战功赫赫的虎将——李德生下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将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引诱至大别山深处,以此为野战军的北上转移提供掩护。
时任六纵十七旅旅长的李德生(1955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晋升为上将)接到这一任务时,深知其中的艰难与险峻。面对敌人强大的兵力,他完全意识到,这绝非一场简单的任务。
那时,我军的形势极为严峻,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来围剿我军。在大别山地区,敌人布置了10个整编师,装备精良、给养充足,兵力几乎相当于我军的10个军。此外,蒋介石还将桂系军阀白崇禧的5个整编师和3个旅调至大别山外围。如此庞大的兵力,不言而喻,李德生面对的是一支强大的敌军,兵力之差距令人咋舌。
虽然刘、邓两位首长并没有要求十七旅与敌人硬拼,但从整体战场态势来看,敌人在兵力和优势上完全占据了主动。李德生带领的十七旅虽然人数有限,但敌我力量对比差距悬殊,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只要稍有不慎,整个部队可能会陷入危局,甚至全军覆没。但李德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深感兴奋。经历过无数次的恶战,面对这样的艰巨任务,他反而更为振奋:“哈哈,打这种仗才过瘾!”
然而,他非常清楚,要想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仅凭勇气和蛮力显然不可行,必须依靠智慧和策略。面对艰巨任务,他并不急躁,而是冷静思考。李德生从1930年2月参加红军开始,便对游击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而与刘、邓首长并肩作战多年,他更是对这种战术的精髓了然于心。在他看来,最好的应对方式便是通过示形于敌、引蛇入洞的游击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布置“迷魂阵”,故意让敌人察觉十七旅的行踪,但又通过灵活的机动战术让敌人无法追击或与之交战,敌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原地打转。为了让敌人上钩,李德生首先指挥十七旅夜间快速推进,突袭敌人驻扎在湖北麻城宋埠的一个据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敌人一个“义勇团”和八个保安中队。这一举动虽是虚张声势,但却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
接下来,李德生带领部队继续朝大别山深处推进,沿途故意营造出我军即将切断敌人补给线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假象。敌人果然中了圈套,急忙调动兵力增援麻城一线。成功地引敌入陷阱,李德生感到一丝喜悦,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等待着他们。
首先是“天时”。那时已经进入严寒的冬季,风雪交加,极端恶劣的天气给十七旅的行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是“地利”。对于十七旅来说,穿越崎岖的山路十分艰难,敌人却拥有机械化装备,这使得十七旅在行军速度上显得非常吃力。此外,敌人到处设有据点和兵站,随时可能发动围追堵截。李德生深知,任何一个疏忽都会导致全旅陷入危机,但他和十七旅的指战员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每一次行动,他们都小心翼翼,确保不留破绽。
面对强敌的重重围困,李德生带领十七旅巧妙地穿梭于敌人的缝隙之间,敌人不仅无法追上,更无法弄清我军的真实意图。十七旅行进如风,敌军则像一头迷失方向的老牛,任凭李德生牵引而不自知。每一次敌人发起的进攻,都被巧妙化解,最终如同困兽般徒劳无功。
李德生的指挥和十七旅的卓越表现,不仅成功地为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的野战军提供了宝贵的转移时间,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的大规模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游击战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击溃了敌人,也为李德生赢得了“虎将”的声誉。
总之,李德生以一个旅的力量面对敌人80个团的围困,在险恶的条件下,凭借灵活机动的“迷魂阵”巧妙脱困,不仅保全了全旅,还为整个战局的转机奠定了基础。此战堪称军史上的一次传奇,李德生的英勇与智慧,令人铭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