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民国走来,用双手守护千万稚童的健康;他一生不曾止步,钻研于人体经络间,寻求创新。他就是张汉臣派小儿推拿的创始人,妙手仁心的张汉臣。
求医问道苦钻研
1910年山东蓬莱,一声啼哭惊醒了沉静的村庄,张汉臣出生了。因幼年家贫,其父便将他送到药铺当学徒,期望他能有一门技艺傍身。张汉臣也很争气,手脚麻利做事认真,有机会就跟着老师傅学医理,更是利用闲暇将《黄帝内经》等医学名著熟记于心。但真正让他与推拿结缘的,是一次偶然际遇。
某日,药铺里来了一名高烧惊厥患儿,吃了几副药效果并不如意。恰逢一游医路过,出手在患儿手上几处穴位轻捻,后又推拿其手臂片刻,孩子便不再哭闹,过一阵烧也退了。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少年张汉臣心中,他意识到“推拿竟能胜良药”。经此一事,张汉臣便痴迷钻研推拿之道,遍访名师,终于在1925年拜入蓬莱儿推圣手艾老太门下。此后几年,他白天随艾老太出诊,夜里便将一天所学感悟整理下来,将旋推法、指揉法等独门技艺烂熟于心,反复以自身练习,常练得指节通红、手臂酸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岁的张汉臣便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于青岛开设了张汉臣儿科推拿诊所。起初百姓对推拿治病半信半疑,他便立下见效再付费的规矩,以安百姓之心。
张汉臣一生都在与病痛打交道,钻研如何更有效、更迅速的治好病症,即便他已生出白发。51岁的张汉臣在吕运明教授的协助下,对补脾穴和逆运内八卦穴展开研究,后将研究成果发表于《青医学报》。结果一经公布便引起轰动,为后续儿推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成功让张汉臣成为将小儿推拿与现代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先驱。
医者仁心护希望
上世纪四十年代,许多家庭生活困难,难有余钱给孩子看病,只能硬抗。张汉臣于心不忍,便自掏腰包补贴诊金,即便自家也颇为拮据。
有一年流感肆虐,诊室里挤满了患儿,张汉臣一刻不得闲,弟子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休息片刻,他也只是摇摇头,只道:“多推好一个,就少一个遭罪的孩子。”一天下来,竟是饭都没顾上吃,手指也因用力过度而僵硬酸胀。
也正是他的这份医者仁心,帮助许多患儿扛过那个贫穷的年代,有了未来。
薪火相传自一派
1956年,青岛中医院成立,张汉臣受邀任职小儿推拿科主任,此时他已年近五十。为了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惠及更多人,他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不重性别重医德。他说,推拿推的是病痛,更是良心,心不正,手法再精都没用。
1962 年,张汉臣先生被山东省卫生厅认定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推拿手法被尊称为 “张汉臣推拿法”,被全国中医学院用作录像教材,并被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收入《齐鲁推拿术》科教片,由他所编写的《实用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也是推拿必读书目。其种种成绩难以全数,却足以彰显其在小儿推拿行业的泰斗地位。
至今,张汉臣派小儿推拿已传三代有余,其徒子徒孙遍布各地,深耕在儿推领域,服务于万家幸福。